曾在国外泛滥没人吃,入侵我国却被降服,甚至国内需专门养殖
曾在国外泛滥没人吃,入侵我国却被降服,甚至国内需专门养殖
在这绚烂多彩的世界上,生活着许许多多有趣的生物,其中有一种鲶鱼,国外将其视为可怕的物种。
它们拥有非常恐怖的适应能力,能在许多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即使是在臭气熏天的水沟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更让人惊讶的是繁殖能力,倘若鱼苗不幸散落在水域中,那它便能很快繁殖,进而形成灾祸,每每看到这种鱼,许多外国人总会皱起眉头、心烦不已。
但你知道吗?这种鱼在我国却成了一种美味的食物,甚至有人特意养殖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入侵大王:八须鲶鱼
提到这种鱼,广东那边生活的人应该比较熟悉,也会将其称为“埃及塘虱”。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种鱼的头部较为扁平,眼睛位于头部下方,背部还有一条黑色的纵带,其中最神奇的特征,莫过于嘴边的胡须。
细细观察就能发现,这种鱼嘴的两边各长有四根鱼须,因此被很多人称为“八须鲶鱼”。
据我了解,八须鲶鱼最早出现在非洲地区,也是当地人爱吃的食物之一,随着国与国之间开展密切的贸易往来,慢慢引入到许多国家。
由于它那独特的生理特性,八须鲶鱼很快就在新的水域中占据了优势,开始泛滥。
这一现象,不仅破坏了国外一些地区水域的生态失衡,还威胁了其他鱼类和水生动物的生存,让很多水产品养殖户头疼不已。
北美洲地区很早就引入了八须鲶鱼,商人们本想靠它赚收益,殊不知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或是人为的疏忽,导致八须鲶鱼逃到了河流中。
没过多长时间,八须鲶鱼就在河流中迅速扩张,很快占据了当地的生态位,还和本地其他的鱼类竞争食物,导致本地鱼类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八须鲶鱼还会跳出水面,撞击船只和人员,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国外,大多数人没有吃鲶鱼的习惯,还会觉得它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差,实在让人厌恶。
况且它在水中基本没有天敌,在种种因素的加持下,八须鲶鱼这才泛滥成灾,个头越长越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八须鲶鱼堆积如山、腐烂发臭、污染环境的恐怖场景,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水中霸王”。
虽然国外将八须鲶鱼视为一种有害物种,但在很多国人心中,它却是一种美味的食用鱼,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水中霸王变成养殖宠儿
事实上,国内外人对鱼类的食用习惯和口味有所不同,外国人虽然喜欢吃鱼,但他们不会吃刺多、不“卫生”的鱼。
但在我国,人们对鲶鱼没有太大的抵触,而且厨师们的厨艺是很高超的,他们可以通过红烧、麻辣等烹饪方式,去除八须鲶鱼的腥味,增加香气,最终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另外,八须鲶鱼本身的营养价值是很丰富的,虽然它们可以在肮脏的环境下生存,但肉质却很细嫩,刺儿也比较少。那它是怎样进入我国的呢?
据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为了增加水产资源和控制水草,决定从非洲地区引入了八须鲶鱼。
那时我国水域中已经有了许多与八须鲶鱼竞争的本土鱼类,比如草鱼、鲢鱼、鳙鱼等,而且我国的渔民和消费者都很喜欢吃鱼,所以八须鲶鱼并没有在我国造成太大的危害。
最开始,它们被放养在广东一个清澈的水库里,因为当地气候和水质条件非常适合八须鲶鱼的生长,所以很快繁殖开来,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特产。
后来,一些渔民和商人发现了八须鲶鱼的食用价值,决定进行大量培育,还在江南水乡地区推广销售。
作为一种既高产又美味的鱼类,八须鲶鱼确实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我国的食用需求不断增长,也加快了相关养殖产业的发展。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八须鲶鱼的养殖面积仍在扩大,也为渔民们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入。
不同的养殖方式
前面提到过,八须鲶鱼的适应力很强,可以在很多污水中生存,但要想将其当作食物养殖,肯定要对水质环境做出调整。
其中一种养殖方式为放养式,就是将八须鲶鱼放养在人工池塘中,让它们自由生长,不需要人工投喂和管理,只需进行定期捕捞和销售就行。
很明显,这种方式会大大降低成本,鱼肉质量也会好一些,但养殖户要操心的事情也很多,比如控制八须鲶鱼的生长和健康,防止它们遭受鱼害。
另外一种养殖方式比较常见,就是将八须鲶鱼围养在人工设施中,像是网箱、塑料袋、水池等,然后用人工饲料投喂。
虽然在养殖过程中要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但却可以提高鱼儿的产量,获取更高的收益。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八须鲶鱼的养殖技术在不断进步,养殖户们通过改良品种、优化饲料、控制水质等手段,既提高了它们的品质,也降低了养殖风险。
无论是哪种养殖方式,都应该保持八须鲶鱼肉质的安全和质量,不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其实八须鲶鱼的养殖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比如增加水产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水域的生态效益等等,这些都是它们的优势所在。
而在国内外,八须鲶鱼不同的对待方式,说明了不同文化和习惯对于同一种物种,有着巨大的价值差异。那么,各位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八须鲶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