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运动
高血压患者如何运动
根据最新的全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3.2%,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10.5亿高血压患者。
为什么要运动
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运动好像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他们担心运动会让自己的身体“超载”,一不小心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可就麻烦了。如果这样想,那就白白浪费了一件“降压利器”。其实,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坚持运动可以缓解血管压力,也是一种很好的“降压”方式。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更好满足全身血液的供应需求,减少动脉的压力,有利于降血压。
同时,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减肥,控制体重,要知道肥胖也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运动的前提条件是把血压控制稳定,然后进行适度适量地运动,以自我感觉良好为佳,要量力而行。运动过度或太激烈,不仅会让高血压病人吃不消,更大的隐患是引起血压骤升,甚至导致爆血管。有专家表示,高血压病人的运动强度以中小强度为宜,将运动时最大心率控制在60-70%。
哪些运动比较适合高血压患者?
1、走路
走路是一项比较缓慢并且不会让心率加快的运动,虽然这项运动比较简单,但它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有大量数据表示高血压患者如果在平时坚持让自己走路,能起到一定的降压效果,而且一些高血压所带来的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2、太极拳
太极拳对于防止高血压以及改善高血压都是有明显效果的,由于太极拳在操作的时候动作比较柔和,能让身体的肌肉得到完全的放松,也能促进血压下降,因此高血压患者知道适当让自己进行太极拳运动。
3、慢跑
慢跑所消耗的运动量对于走路来讲会大一些,但对于一些病情比较轻的高血压患者来讲,如果坚持慢跑能让血压保持在稳定的正常范围内,而且还能促进身体的消化功能,避免肠胃疾病发生。
4、力量训练
一些比较常见的力量训练,如举重、哑铃等,这些运动对于血压控制也是比较有利的,不过这些运动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安全。尤其是一些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想要在自己减肥并且得到稳定血压的效果,就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温馨提示,高血压患者在平时是可以进行运动的,只是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一些比较危险的运动,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防止身体出现一些异常而被忽略。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适当运动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一些其他疾病发生。
高血压病人运动注意“四不要”
高血压病人进行运动,应该根据个人的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的耐受,注意预防跌倒,安全是第一位的。运动急不得,一定要做好热身,等手脚筋骨完全活动开来,再进行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有以下事项要注意:
1、运动过程中不要急停急起。
2、运动时要放松身体,不要突然用力,不要做憋气动作。
3、在血压没有得到控制时或者刚进行运动时,不要做弯腰低头的动作。
禁止用力往上抬头或用力低头,高血压同时伴有颈椎毛病的患者,往往会发生头晕。
4、运动结束后,要及时擦干汗水,并且补充水分,不要喝凉水,建议喝温开水。
运动时需要注意什么?
1.等血压降到安全水平后开始运动
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降压,甚至对于轻度高血压来说,运动能替代降压药。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都鼓励运动,或者说都鼓励马上运动。如果血压高于160/100,那么肯定不建议马上运动,必须通过降压药先把血压降到160/100以下,同时没有头疼头晕等等症状的前提下才建议运动。
2. 依据医学建议制定计划
有些情况比较特殊的高血压患者,在制定运动计划前,应该进行身体的评估,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高血压伴有以下这些情况,需要去咨询医生的意见:
①体重超重或肥胖;
②患有心肺的急慢性疾病;
③走路时有胸部不适或头晕等症状;
④近亲属有 55 岁之前患心脏病。
3. 避开两个血压高峰
运动时间上尽量避开两个血压高峰,一个是醒来后的头几个小时(清晨 6 - 9 点),另外是下午 5 - 7点。尤其是早晨的一个高峰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最高的时候,尤其需要避免。
我们可以在一天中多个时间点监测自己的血压情况,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段运动。
4. 适度控制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要适当,每个运动强度维持数天或1 - 2 周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整个运动过程呼吸要自然轻松,尤其是重量训练不可以憋气,憋气会导致血压骤升。
5. 监测血压变化
在运动前测量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情况下运动,运动后至少 1 小时再监测血压变化。
6. 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注意正确的姿势以免发生运动损伤。运动前注意热身,运动后要有放松运动。
7. 发生意外及时中止运动
运动过程中发生以下情况,需要及时中止运动,并就近寻求医生帮助:胸痛或胸闷,头晕或晕倒,胳膊或下颌痛、明显的气喘、心跳不齐、过度的疲劳。对于高血压患者,运动是千万不要贪多贪快,一定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运动量小的散步、慢跑开始,等自己的身体适应了以后,再慢慢增加运动的强度。最后要提醒大家,高血压是一个综合防治的疾病,不仅要从规律运动做起,同时要注意膳食营养的均衡,再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