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院维持17人拐卖案死刑判决,关注被拐儿童心理康复
贵州高院维持17人拐卖案死刑判决,关注被拐儿童心理康复
12月19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出二审裁定,维持死刑判决。这起涉及17名儿童被拐的恶性案件终于迎来法律的制裁,但被拐儿童的心理创伤和身份认同问题却远未结束。
被拐儿童的心理困境
被拐儿童在回归原生家庭后,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困境。以“梅姨案”中的欧阳佳豪为例,他被拐时仅3岁,与父亲相认时已22岁,19年的分离使父子间缺乏共同话题。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钟彬身上,他认亲后甚至没有给亲生父母留下联系方式。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被拐儿童在收养家庭中遭受虐待,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未成年人检察项目督导叶朕指出,被拐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被作为商品对待,导致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现有的社会支持体系
面对被拐儿童的心理困境,社会各界正在积极行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包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加大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犯罪力度、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做好教育矫治工作等。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专家建议建立被拐儿童安置中心,为受害者提供住宿、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同时,司法机关也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及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构建完善救助机制。
未来改进方向与呼吁
尽管已有诸多努力,但被拐儿童的心理康复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雷指出,目前关于被拐儿童后续救助的法律规定还不够健全,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完善国家救助制度。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运瑞则建议,要不断加强对于受害者的心理康复治疗,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帮助,从而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同时,也要加强对受害者的后期救助服务,定期进行回访,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现状,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被拐儿童的心理康复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曾经遭受创伤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