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老残游记》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9:5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老残游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老残游记》列为世界文学名著,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凸显了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清末社会的动荡与黑暗,同时也触及了权力、宿命与人性等永恒主题。

01

一位通才的悲歌:刘鹗与《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是一位集小说家、诗人、哲学家、实业家、水利专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晚清通才。他出身官宦书香家庭,但科举不利,转而投身实业,先后参与治黄工程、矿产开发等事业,虽屡遭挫折,却始终怀抱救国救民的理想。

刘鹗的思想深受太谷学派影响,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诱人为善,引人处于大公”。这些思想在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通过江湖医生老残的游历见闻,展现了清末社会的种种弊病,尤其是对清官暴政的揭露和批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02

阿修罗之问:权力与宿命的永恒命题

在《老残游记》中,有一段关于阿修罗与上帝争战的论述,这段话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权力本质的思考,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须知阿修罗隔若干年便与上帝争战一次,未后总是阿修罗败,再过若干年,又来争战。试问,当阿修罗战败之时,上帝为甚么不把他灭了呢,等他过若干年,又来害人?不知道他害人,是不智也;知道他害人,而不灭之,是不仁也。岂有个不仁不智之上帝呢?足见上帝的力量是灭不动他,可想而知了。”

这段话通过阿修罗与上帝的斗争,象征着世间永恒的权力斗争。阿修罗每隔若干年便与上帝争战一次,最终总是战败,但上帝却无法彻底消灭阿修罗。这种循环往复的斗争,象征着世间权力的更迭和人性中善恶的永恒冲突。

这段话对权力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上帝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却无法彻底消灭阿修罗,这暗示着权力的局限性。即使是最强大的力量,也无法完全消除对立面。这种对权力本质的思考,与《老残游记》中对清官暴政的揭露相呼应。书中的清官玉贤和刚弼,表面上廉洁奉公,实则刚愎自用,滥杀无辜。他们的行为,正是权力滥用的体现。

这段话还蕴含着宿命论的思想。阿修罗与上帝的斗争注定要循环往复,无法终结。这种宿命论的色彩,反映了刘鹗对社会现实的悲观态度。在《老残游记》中,他揭示了清末社会的种种弊病,但又感到无力改变。这种宿命论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义和团运动和革命党的态度上。他认为这些运动虽然出于爱国热情,但最终都会带来灾难。

03

风景背后的深意:《老残游记》的当代启示

《老残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困境。在当代学术研究中,这部作品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教授在解读《老残游记》时指出,小说中的风景描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凝结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老残游记》中,老残的游历不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度观察。他所见的每一处风景,都折射出清末社会的种种弊病。这种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写法,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思考的契机。正如汤拥华教授所说:“当我们在‘古今中西’的复杂关系中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风景书写时,我们是在一次次重新清点文学提供的可能性,以便一次次重新描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老残游记》通过这段关于阿修罗与上帝争战的论述,展现了刘鹗对权力本质、人性冲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段话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考,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警惕权力的滥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