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种植技术全攻略:从选地到采收的全程管理
大黄种植技术全攻略:从选地到采收的全程管理
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其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直接关系到药材的品质与产量,是确保大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将从选地与整地、繁殖方法、播种与移栽、田间管理、施肥与灌溉以及采收与加工等方面,详细介绍大黄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选地与整地
大黄喜欢冷凉、湿润的环境,因此在选地时应优先考虑海拔较高的山区,海拔范围一般在1000~2000米之间。这样的环境不仅温度适宜,而且空气湿度较大,有利于大黄的生长。土壤方面,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最好是砂质壤土或含腐殖质丰富的壤土。这样的土壤透气性好,有利于大黄的根系发育。
选好地之后,接下来就是整地工作。首先,要进行深耕细耙,将土壤中的石块、杂草等杂物清除干净,为植株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施入适量的基肥,一般建议每公顷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45~60吨,这些有机肥料能为大黄提供丰富的养分,促进其健壮生长。深耕的深度要达到30厘米以上,这样可以打破土壤的犁底层,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繁殖方法
大黄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子芽繁殖两种。
1.种子繁殖: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在播种前,要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并进行浸种催芽处理,以提高发芽率。播种时间可选择在早春或初秋,这两个季节的气温适宜,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条播时,在畦上横向开沟,沟距20厘米、播幅10厘米、深5厘米,播种间距2厘米左右,撒播均匀后覆土厚2~3厘米。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可以在畦面上覆盖一层长松针或稻草,并经常浇水保湿。
2.子芽繁殖: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珍稀品种的保存。在大黄采收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将其根茎切下并带有3~4个芽眼,将草木灰涂抹在芽眼或者分离的子芽上,然后种植在苗床上。子芽繁殖的优点是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切割根茎时要避免损伤芽眼,以免影响其发芽率。
播种与移栽
无论是种子繁殖还是子芽繁殖,播种后的管理都至关重要。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对于采用子芽繁殖的植株,当苗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进行移栽。移栽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或秋季,春播的幼苗在第二年3~4月移栽,秋播的则在第二年9~10月移栽。移栽时要注意保持植株的根系完整,避免损伤。移栽后的初期,要适当遮阴,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幼苗成活。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大黄种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苗期,要进行间苗和定苗工作,避免幼苗过密导致养分争夺,确保每穴留有一株健壮的苗。间苗和定苗的时间要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苗高8~10厘米时进行间苗,苗高15厘米以上时定苗。
大黄生长期长,需做好除草和培土工作。移栽后的第一年,大黄幼苗较小,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应视土壤板结和草害情况,除草3~4次。第二至第三年,植株生长健壮,在春、秋季各进行一次除草。除草时要结合培土进行,自下向上将土壤培成馒头形状,以促进大黄根茎生长膨大。
施肥与灌溉
大黄是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应该追施化肥和农家肥1~2次。化肥主要是磷肥和钾肥,农家肥主要是腐熟的油饼肥。施肥要结合除草进行,以免损伤根系。灌溉方面,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土壤板结和根系腐烂。
病虫害防治
大黄的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叶斑病、蚜虫、甘蓝夜蛾等。防治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比如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忌连作;经常松土除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抵抗力;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株、虫卵等。对于已经发生的病虫害,可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利用天敌如
采收与加工
以大关县为例,展示了大黄采收和加工的具体流程。在大关县靖安镇松杉村大黄种植基地,冬季是大黄的采收季节。近年来,大关县聚焦农业现代化,把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产业精心培育,从生产布局优化、优势品种筛选确立,到种植基地壮大,再到产品集散加工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巩固提升,全方位推动中药材产业进阶。产业蓬勃发展,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
松杉村位于大关县靖安镇西北部,海拔2180米,属于典型的高海拔山区,是大黄、党参、独活等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沃土。全村共种植中药材2800余亩,其中大黄1000余亩、党参1000余亩、当归800余亩,预计可实现产值约3100万元。该村还通过“党支部+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组建4个合作社,引进3家公司,发展了5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把中药材发展成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我在松杉村流转了五百来亩土地,主要种植大黄、独活、当归等中药材,目前是大黄的采收期,用工多的时候每天有七八十人,每年付出的工钱大概有五六十万元。”昭通市树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正树介绍。
曾正树正在切割大黄。何桂花摄
通过大黄、当归等中药材种植,曾正树不仅实现了致富梦想,更带动了众多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增收致富。“种植、除草、采收我都在基地干活,从3月份到12月份,我在‘家门口’也能挣几万块钱。”村民代申文长期在基地务工,如此一来,既拥有了收入保障,又可以兼顾家庭。
为了确保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大关县委、县政府大力完善灌溉设施,将灌溉用水精准引到田间地头。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大黄等中药材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还显著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待运走的大黄。陈绍金摄
据悉,2024年,大关县中药材存田规模25.2万亩,投产采收面积6.8万亩,实现各类中药材产量(折干)3000吨,农业产值1.83亿元,综合产值3亿元。现有骨干经营主体54户,联结带动农户6800户。大关县中药材产业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当地居民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致富蓝图。
通过掌握大黄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点,相信你也能在自家田地里种出优质的大黄,享受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