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怎么过?龙年南北年俗图鉴大赏
春节怎么过?龙年南北年俗图鉴大赏
中国春节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龙年南北年俗图鉴大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起过long年·温度篇
北方人以为南方的冬天不冷,南方人以为北方人抗冻不怕冷。殊不知,你看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北方人在暖气房里穿短袖吃雪糕,南方人却在冬日暖阳下哆哆嗦嗦。
同一时刻,北方早已满世界都是银白色。蓬松的雪球挂满了松柏枝头,而南方却是繁花似锦,绿意盎然。
一起过long年·饮食篇
除夕晚宴,南方年夜饭一般吃的比较丰富多样,菜品精致。例如厦门一般吃火锅、海鲜,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材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近年来又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什锦火锅等应市。
在香港,招牌菜当属“盆菜”、发菜蚝豉和年糕。盆菜是香港人年夜饭常吃的菜,将很多食物一起烧制,然后放在一个大木盆里全家一起吃,是逢年过节、婚嫁添丁、寿诞喜庆之日品尝。尤其是新年伊始,亲朋汇聚共享盆菜,预示着这一年都将财源广进、吉祥富贵、诸事顺利。“发菜蚝豉”则是使用发菜与牡蛎干一同焖煮而成,取发财好市之寓意,这些都是香港春节期间少不了的传统美食。
上海人年夜饭菜单中,怎能少了熏鱼?另外,鳗鲞本是江浙一带的风味,却因早期大批江浙移民在上海的定居,逐渐成为上海人过年餐桌上根深蒂固的一道美食。烤麸,则是讨口彩的一种,所谓烤麸即是靠夫,寓意家里的男丁来年取得更高的成就。
对于北方来说,面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尤其在山东,过年蒸的馒头与平时蒸的馒头有所不同,里面有很多说道,过年蒸馒头的面发酵得越好,就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发面”的“发”意喻“发财”、“蒸”象征生活“蒸蒸日上”。年夜饭桌上的面条,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意味着健康长久的愿望。中国人吃面的习惯由来已久,唐朝开始面条成了祝福新生儿长命百岁的象征,沿袭到今天,中国人过生日就必吃面条了,而年夜饭桌上的则寓意长长久久。
莜面是内蒙古饮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乌兰察布地区是莜面的主要产地之一,其莜面做法有数十余种,包括制作成窝窝、条条、鱼鱼、拿糕、等等,风味各有千秋。
东北三省的美食代表一定会有冻梨、杀猪菜、粘豆包三样。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别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东北还有一道过年大菜“杀猪菜”,就是以冻好的肥猪肉为主要原料,加上酸菜、血肠一起炖,大年三十儿晚上热腾腾的一上桌,又香又暖和。如今,东北人过年早已不拘泥在家做饭,更不局限于只吃东北菜,但对年菜的要求上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大鱼大肉管够”的豪放作风。
一起过long年·习俗篇
南方人过龙年春节都讲究扫尘,所谓“年廿八,家家户户洗邋遢”,每年的廿八都会把家里的卫生进行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窗帘、被子褥子等等。
眼尖的朋友一定知道,像舞龙舞狮绝对是南方春节习俗里典型的活动,象征着祥瑞和丰收。除了舞龙舞狮,南方还有很多好玩好看的民风民俗。
云南的春节,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在展示着自己丰富的民俗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大理耍龙灯、葛根会、朝山会、上刀梯、锅庄舞;昆明挂甘蔗、铺松毛、吃长菜、做饵块、挂花;香格里拉备切玛、挂香布、树经幡……
贵州的春节,家家户户都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敲钟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各个民族的庆祝也是五花八门,苗族舞龙嘘花、侗族吃“年茶”、布依族吃油团粑、土家族过赶年……大街小巷的烟火龙灯昼夜不息!
在东北春节里,跳东北大秧歌、听二人转、杀年猪、包粘豆包、穿花棉袄睡暖炕、大街上舞龙舞狮,猜灯谜才是喜庆热烈的正宗东北味儿。
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蒙古族会在小年这一天举办火祭,围着火堆叩拜祈祷,迎接春节的到来。
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
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过年习俗。但不论是什么习俗,都是为了让一家人有机会聚在一起。对于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家人的陪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龙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回望过去这几年,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今年这个龙年是甲辰年,也是新一轮天干循环的第一年,意味着新的开始。所以,希望大家保持乐观,保持期待,相信未来一定有好事发生。
辞慕尔尔,烟火年年
家人团聚,灯火可亲
惟愿新年胜旧年
欢愉且胜意
万事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