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背后的故事
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背后的故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响起,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豪情。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面旗帜,一声号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2024年,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首歌曲的诞生历程,感受它背后的精神力量。
相遇:两位文艺青年的惺惺相惜
故事要从1931年的上海说起。那一年,23岁的田汉已经是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而19岁的聂耳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音乐家。两人在一次文艺活动中相识,立刻就被对方的才华所吸引。田汉被聂耳的音乐天赋所折服,而聂耳则对田汉的文学造诣钦佩不已。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他自幼聪颖,对戏剧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领悟力和热情。1916年,田汉赴日留学,期间兼收并蓄西方戏剧理论,立志要做“中国未来的易卜生”。回国后,他创建南国社,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戏剧改革运动。田汉不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还被誉为“现代的关汉卿,中国的戏剧魂”。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他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聂耳的音乐才华很快就在上海的音乐界崭露头角,他创作的《卖报歌》、《毕业歌》等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聂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充满激情的革命者,他用音乐为武器,为劳苦大众呐喊,为民族解放斗争。
创作:战火中的激情碰撞
1934年,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汉和聂耳决定联手创作一首能够激发民族斗志的歌曲。
田汉回忆说:“当时我正在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我想,何不为这个电影写一首主题歌呢?”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那首后来震撼了整个中国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然而,就在田汉完成歌词不久,他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田汉在狱中将歌词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由探监的同志带出。聂耳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为这首歌词谱曲。他后来回忆说:“我拿到歌词后,立刻就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声呐喊,一种呼唤,我一定要把它谱成最激昂、最振奋人心的歌曲!”
1935年4月,聂耳带着初稿前往日本避难。在日本,他反复修改,最终完成了曲谱的定稿。聂耳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几乎是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首歌,我仿佛能听到千千万万同胞在高唱这首战歌,向敌人发起冲锋!”
传奇:一首歌,一个时代
1935年5月,由袁牧之、顾梦鹤等人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里录制完成。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主题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声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激昂的旋律,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从白山黑水到黄河长江,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歌曲。它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奔赴前线,为民族的生存而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代国歌。2004年,这首歌被正式写入宪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此,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首激昂的旋律就会响彻中华大地。
回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80多年过去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依然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无论是在奥运赛场上,还是在国庆庆典中,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都会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进一步规范了国歌的使用和尊重。这不仅是对国歌的保护,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先辈精神的传承。
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我们以田汉和聂耳为榜样,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不仅仅是一首歌,这是一声呐喊,一种呼唤,一个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永恒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