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息肉的最新治疗指南:内镜治疗是关键
增生性息肉的最新治疗指南:内镜治疗是关键
增生性息肉是临床最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占胃息肉的75%-90%。这种息肉通常与慢性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等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直径小于1厘米且恶变几率较低。然而,对于大于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医生建议完全切除并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发布的治疗指南提供了更多关于增生性息肉的诊断和治疗细节,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这一疾病。
增生性息肉的定义和特点
增生性息肉,也称为增生性息肉病,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胃黏膜病变。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突出于胃腔的肿块。增生性息肉的直径通常小于1厘米,表面光滑,呈息肉样或扁平状。这种息肉多见于胃窦部,也可发生在胃体和胃底。
增生性息肉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等。大多数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恶变率较低,但大于1厘米的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治疗。
最新内镜治疗指南要点
2024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ESGE)发布了最新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指南,其中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对胃息肉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息肉的定义和分类
ESGE推荐按照息肉的部位、大小(以mm为单位)和形态(巴黎分类)进行描述和报告。对于≥10mm的非息肉样病变(侧向发育型病变),应进一步分为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非颗粒状隆起型和非颗粒状假凹陷型。
2. 内镜下切除术
- 微小息肉(≤5mm):推荐使用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时应包括息肉周边1-2mm的正常组织边缘。
- 小息肉(6-9mm):同样推荐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范围同上。
- 较大息肉(10-19mm):推荐使用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切除前可进行黏膜下注射以降低深部热壁损伤的风险。
- 巨大息肉(≥20mm):推荐使用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水下EMR可作为替代方案。在大的内镜中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也可考虑作为选择。
3. 特殊情况处理
- 对于头部长径≥2cm或蒂部宽度≥1cm的有蒂息肉,建议使用稀释的肾上腺素注射和/或机械止血,以预防术后出血。
- 在分片EMR切除后,推荐使用圈套器尖端柔和电凝(STSC)热消融处理切除边缘,以预防复发。
- 对于右半结肠的较大病变,推荐术后预防性夹闭粘膜缺损。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内镜治疗,还有其他一些治疗方法可以作为补充:
1. 手术治疗
对于无法通过内镜完全切除或已发生浸润性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特别是直径超过50px(约2.5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以及病理检查显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2.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胃息肉与脾胃虚弱、气血瘀滞有关,可通过辨证施治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例如,一位60岁男性患者因肝胃气滞导致胃脘胀痛,伴有嗳气等症状,通过健脾益气、行气化瘀的中药调理后,胃底多发息肉消失且三年未复发。
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这些治疗可以作为内镜治疗的辅助手段。
治疗后的随访和监测
治疗后的定期随访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内镜检查,以监测息肉是否复发或出现新的病变。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多发性息肉或有癌变风险的患者,更需要密切监测。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息肉的复发。
增生性息肉虽然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其潜在的癌变风险不容忽视。通过及时的内镜治疗和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癌变风险。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可能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