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博物馆探秘:宝镜湾遗址的文化宝藏
珠海博物馆探秘:宝镜湾遗址的文化宝藏
珠海博物馆三层海洋纪事展区,一个大型景观复原场景引人注目。两块巨大的石壁互为倚靠,下方狭小空间中光线暗淡,但石壁上似有图画若隐若现,引起观众强烈的好奇,让人迫不及待地进入两壁相夹的内部空间探寻奥秘。这个场景正是对珠海高栏岛“藏宝洞”东壁岩画的复原与再现,也是活化利用历史文物的成功案例,受到市民游客的热捧。
一个偶然的发现
宝镜湾遗址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南水镇高栏岛宝镜湾风猛鹰山西坡。1989年,在宝镜湾首次发现摩崖石刻岩画4处共6幅,分别是位于沙滩南端的“天才石”岩画、风猛鹰山山脚松林间的“宝镜石”岩画、半山腰的“大坪石”岩画以及3幅“藏宝洞”岩画。1998年,又在风猛鹰山山顶发现1幅“太阳石”岩画。宝镜湾5处共7幅摩崖石刻岩画内容或繁或简,各具特色,以“藏宝洞”东壁岩画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作为目前广东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岩画,“藏宝洞”东壁岩画高近3米,长达5米,画面繁复,主要由船形、人物、蛇、鸟、鹿、云雷纹、波浪纹组成,以阴纹凿刻在花岗岩石面上,线条粗犷,构图古拙,两头上翘的海船,应是当时居民从大陆渡海到海岛的交通工具,生动记录和表现了古越先民航海活动和海边生活的情景。
古老的海洋记忆
宝镜湾摩崖石刻岩画蕴含古越先民早期海洋活动的丰富信息,与江苏连云港、福建华安仙字潭、台湾高雄万山和香港东龙洲等地的岩画一个风格,在中国东南沿海岩画中占突出位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宝镜湾摩崖石刻岩画年代的推断,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出自距今4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其二认为是距今3500-3000年商时期古越族居民所创作。这些岩画描绘了古越先民搏风击浪的雄姿,宣泄了他们热烈奔放的情感,表达了他们的祈祷、希冀……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珠海博物馆对宝镜湾遗址的东壁岩画进行了1:1比例的原样复制。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让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岩画的细节,更能让人们感受到古越先民的智慧和艺术魅力。2006年,“宝镜湾遗址(含摩崖石刻岩画)”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12月,第八届中国岩画遗产研讨会在珠海博物馆举行。会议由中国岩画学会主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岩画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岩画的保护与发展。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岩画保护的宝贵建议,为岩画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持。会议期间,还展出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亘古天书•中国岩画艺术巡展》,并组织参观了宝镜湾岩画遗址,进一步推动了珠海岩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宝镜湾摩崖石刻岩画不仅是珠海先民开辟海上事业的不朽印记,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见证了古越先民与海洋的密切关系,展现了他们对海洋的敬畏与征服。通过这些岩画,我们得以一窥数千年前古越先民的生活场景,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珠海博物馆通过对宝镜湾遗址的展示和保护,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珠海历史文化的窗口,更为研究中国古代海洋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