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陈丹青新书: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警醒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08: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陈丹青新书:艺术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警醒

近日,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发布了他的最新作品《除非我们亲历》《目光与心事》《为什么我不是读书人》,通过这些新作,他再次展现了对艺术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深度思考。

01

新书中的思考:历史、艺术与人性

在《除非我们亲历》中,陈丹青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提到:“人其实难以了解长辈。现在我试着想象他,然而只能止于想象——我没有在三十多岁被人毒打。我没有过上任与下野的荣辱。我没有好几屋子古董,甚至没有胡子。当然,更没有在十八岁加入中共地下党——除非亲历,我不能说了解侯先生。”这段话道出了历史记忆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02

艺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陈丹青对当前的艺术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艺术教育不应该过分强调技巧和市场价值,而应该回归艺术的本质。“你们对那会儿的人事不了解。小知青在村里熬,能免了下地干活儿,调到县里省里唱歌跳舞画画,开心死了。那时想当个油画家很难的,我们连户口都没有,能给省里叫去画连环画,受宠若惊,打算一辈子画小人书啦。”这段回忆展现了艺术最纯粹的状态,也暗示了当下艺术教育的功利性。

他进一步指出:“同行们老是提西藏组画,等于说我后来不会画画了,我得顺着他们的口径,说自己中晚年作品‘不重要’了。”这种自我调侃背后,是对艺术评价体系的反思。

03

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

在数字时代,陈丹青对人文素养的未来表示担忧。“从本雅明所谓‘独一无二’的原作时代,到批量生产的印刷品时代,再到随手可看的屏幕时代,观看方式确实深刻改变了……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将会带来什么。人类会迅速适应新的媒介,然后被媒介塑造,观看方式,创造行为,都会跟着改变。”

但他也看到了希望:“前天手机刷到一组齐白石书法,从六十多岁到九十岁,每个时期写幅字挂在门口,警告来买画——其实想蹭画——的人:介绍者不另酬谢,添个蝴蝶草虫,加多少大洋,不吃饭,不照相,等等等等。你要是看到,你说好玩不好玩?这组字幅活活照出今天国画买卖人的心肠嘴脸,我读了,才晓得八、九十年前情形一模一样。”

04

启示与思考

陈丹青的新书不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是对当代社会的警醒。他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要忘记艺术的初衷,不要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正如他在书中所说:“角落里捧本书看,不就是孤独吗?”这种孤独,或许正是我们找回自我、重拾人文精神的开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