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程强、薛枭、郎铮的成长之路
汶川地震十周年:程强、薛枭、郎铮的成长之路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让汶川这个小县城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这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在地震发生后的第十六个年头,让我们一起回顾三位汶川地震幸存者——程强、薛枭、郎铮的成长之路,感受他们如何在灾难的阴影中重新站起来,活出精彩的人生。
程强:从地震孤儿到黄继光班班长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程强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地震发生后,程强所在的村子变成了一片废墟,他和家人陷入了恐慌和无助。就在这时,空降兵官兵打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红旗前来救灾。空降兵救了程强,也给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想当空降兵的种子。
2013年8月,程强如愿来到了空降兵部队。“地震的梦魇早已远去,我要做的,是延续空降兵的辉煌。”从仰慕英雄的少年,到成为英雄部队的一员,这是程强的追梦之路,更是热血沸腾的传承之路。
薛枭:从“可乐男孩”到公益先锋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废墟中顽强地坚持了80个小时。获救后,他的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感动了无数人,从此,薛枭便有了“可乐男孩”的美称。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助人为乐、传递幸福的故事。
地震让薛枭失去了右臂,但他“可乐”的性格却从未改变。2009年,薛枭进入大学学习,一入校就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他不仅参加公益活动,还热爱马拉松运动等。他时刻保持乐观,用微笑感染着身边的人。
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薛枭入职了位于新都区的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四川)有限公司,还成为了“可口可乐博物馆”的馆长,正式开启了与“可口可乐”相伴的职业人生。“正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伞。”这是薛枭的人生信条,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川小可”志愿服务小队。
从“捐一元,为灾区学生送营养”志愿者,到“24小时净水计划”,为地震灾区送去干净饮用水;从前往凉山、巴中等希望小学帮扶贫困学生,到养老院里陪伴老人,为他们带去快乐。2022年北京冬奥会,薛枭成为了火炬手,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面临困难与挑战的人。在成都大运会期间,薛枭全程参与志愿服务,以“小青椒”的身份向世界发出邀请;闭幕式上,他代表志愿者展示风采,喊出那句“志愿,有我在”,助力青春盛会画下圆满句号。同一年,薛枭加入四川省励志报告团,走进川大、甘孜等地,分享自己的“可乐人生”,传递助人为乐的温暖。
这些年,薛枭组织并参与各类志愿活动百余场,影响超亿人次,为大家带去了“可乐”的正能量。从当年的“可乐男孩”到如今的公益先锋,薛枭用16年的时间,将那份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助人为乐是薛枭愿意奉献一生的事业,薛枭的故事,就像一瓶冰镇的可乐,清凉而甜蜜,带给人快乐和希望。
郎铮:从“敬礼娃娃”到北大学子
2008年5月13日,在北川灾区,一片四周仍在冒烟的废墟上,一个左臂受伤的幼童,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敬礼……小男孩名叫郎铮,被人们称为“敬礼娃娃”,当时只有3岁。
2023年7月,郎铮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他说:“自己心中一直有一个外交梦,希望通过努力,未来可以为国发声。”如今的郎铮,正不负期望,向阳生长。
郎铮告诉记者,他曾被地震的阴影笼罩了很长一段时间,遇到刮风下雨都害怕,上厕所也不敢关门,直到9岁以后才慢慢好起来,他和家人一直记得帮助过他们的所有人,感恩也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课,“感恩,是我们所有遭受地震灾难的人,学到的最重要的两个字。”
如今,郎铮身高已有185厘米,当年那个幼小稚嫩的“敬礼娃娃”已成长为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他还有个特点——“爱笑”。他说,“笑容可以让人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能让自己更好地笑对生活。”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六年,曾经的废墟上已经建起了新的家园,曾经的伤痛也逐渐被时间抚平。程强、薛枭、郎铮的故事,是汶川地震后新一代的成长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什么是积极向上。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