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朝为何全力争夺新疆与俄罗斯,而外东北却轻易放弃了?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2: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朝为何全力争夺新疆与俄罗斯,而外东北却轻易放弃了?

清朝末期,清政府为了新疆拼尽全力,却轻易地放弃了外东北,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原因。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理战略、外交互动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历史现象。

一、新疆的重要性

新疆的重要性在地图上显而易见,接下来我将简单列举几点,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首先,新疆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西北边缘,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此外,新疆与邻国相接,国境线超过5600公里,是中国西北的门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新疆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关键通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新疆已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柱和先锋,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确保新疆的稳定对于当时的清政府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此外,新疆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通往欧洲和中亚的内陆平坦通道,其战略地位极为关键。拥有新疆,就意味着我们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因此,清政府在当时认为,确保新疆的稳定就等同于保护了中国的西部门户。

如果新疆失守,中国的其他领土将面临被外强侵占的危险。左宗棠曾经指出:“新疆存在,蒙古才能稳固;蒙古稳固,京城的局势方可安定。”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抬棺出征

在18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准噶尔汗国,重新控制了新疆,随后设立了伊犁将军以及总理回疆事务的参赞大臣,负责该地区的军事、政治和民族事务。

然而,自19世纪起,清朝遭遇了内外夹击的困境,新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西方强国如英国和沙俄,借助鸦片战争及中亚战争的契机,持续侵占和干预新疆的领土和利益。

沙俄陆续控制了新疆的七河区域、伊塞克湖以及巴尔喀什湖等地,逼迫清朝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新疆进行贸易、居住和传教等特权。

英国在印度和阿富汗扩大其影响力,试图隔断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并煽动新疆各民族反对清朝统治。

与此同时,新疆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争斗和叛乱骚乱。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同治时期的陕甘回变影响到新疆,导致新疆各地的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混乱局势。

其中最具实力的是浩罕汗国的将领阿古柏,他陆续征服了喀什噶尔、吐鲁番、迪化、玛纳斯和鄯善等地,创建了洪福汗国,对清朝在新疆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在1871年,沙俄趁机派兵占领了伊犁,并与阿古柏暗中勾结,企图共同瓜分新疆。结果,清军除了在塔城、乌苏等少数地区外,已被迫全面撤离新疆。

1827年,清政府在讨论是否出兵征讨阿古柏时,大多数人持反对意见,但左宗棠坚定地率领湘军进入兰州,着手准备收复新疆。

左宗棠的筹备工作非常细致且周全。他采取了“稳步推进,迅速作战”的方针。

“缓进”指的是花费一年半的时间来筹集军费,储备粮草,整顿军队,裁减冗员,从而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快速作战”是指由于国库紧张,为了减少军费开支,军队一旦出动,就必须迅速解决战斗,力争在一年半内取得全面胜利,尽早撤军。

战争所需资金达到一千万两,然而清政府仅向左宗棠拨款500万两,剩余的500万两则全由左宗棠独自筹集而来。

除了军费,左宗棠还亲自负责采购武器、弹药及其他战争必需品。

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就是否派兵收复新疆展开了激烈争论,导致了“海防”与“塞防”政策之间的冲突。

左宗棠坚决反对,强调西北地区“若撤去防线,我方就会后退一寸,敌人则会进逼一尺”,尤其是会引发英俄势力的渗透。

他认为,如果新疆失去控制,这片土地将会被西方的英国势力占领,或者被北方的沙皇俄国吞并。清朝将随之失去西北边防的重要要塞和重镇,导致西北边防失去屏障。届时,清朝的边防兵力不仅无法减少,反而会大幅增加。

从长远来看,失去西域将对国家形象和民众信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助长外部侵略势力的气焰。

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在左宗棠的劝说下,决定全力支持他的计划。于是,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下令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赋予其全权指挥三军的权力,并任命将军金顺为副帅,准备适时出征收复新疆。

当时65岁的左宗棠为了表明收复新疆的决心,命人抬着棺材出征。

1876年4月,左宗棠开始了收复新疆的行动,经过努力,终于在1878年1月将新疆重新纳入中国的版图。

在此期间,左宗棠指挥清军击败了阿古柏的军队,夺回了新疆大部分地区(除了伊犁),并与沙俄达成了《伊犁条约》,最终使新疆重新回归清朝的版图。

遗憾的是,那个时候的伊犁依然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

由此可见,清政府在当时的形势下,实力显著减弱,仅能勉强维持对新疆的控制,而无法重新夺回伊犁。

我们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清政府在收复新疆时可谓是竭尽全力与沙俄对抗,但为何却对外东北显得如此轻易地放弃呢?

三、清政府对外东北的策略

在历史上,外东北曾受到夫余、室韦、黑水靺鞨、女真等民族的统治,同时也经历了辽、金、元、明和清等多个朝代的统治。

实际上,外东北地区在清朝历史和战略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里不仅是满族的发源地,还是清朝的兴起之地,同时也是清朝与西域各国及俄罗斯进行交往的关键区域。

然而,由于外东北地区广袤而人口稀少,再加上距离中央政权较远,清朝对该地的统治和开发始终显得比较松懈和消极。

另外,清朝在外东北的军事防御方面也显得不够重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行政体系和常驻军队,仅设立了黑龙江将军及各地的卡伦,负责外东北的防务与贸易事务。

由于清政府采取了这样的态度和政策,导致该地区的人口和资源逐渐减少,且与内地的联系也愈加疏远。

清朝对外东北地区的关注度逐渐减弱,这使得沙俄得以趁机渗透和侵占。

与清政府对外东北的态度大相径庭,沙俄则积极开展探险、贸易、移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其在东亚的影响力和利益。

沙俄趁着清朝面临内外困境之际,以武力威胁的手段,迫使清朝签署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从而夺取了外东北的大部分领土。

清朝在面对沙俄的趁机掠夺时,虽然心中不甘,却只能无奈地屈从于沙俄的强硬手段。

小结

在文章的结束部分,我们再次向那位卓越的政治家、民族英雄左宗棠表达最诚挚的敬意。在当时,许多官员对收复新疆持怀疑态度,若不是左宗棠坚持己见,冒着68岁高龄勇敢地收复新疆,今天的中国面貌必将大相径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