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修复迎来科技时代,青少年创新项目助力古建保护
故宫文物修复迎来科技时代,青少年创新项目助力古建保护
2024年12月28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中,一群青少年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科技保护古建筑的创新项目。其中,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开发了一个天坛微缩模型监测装置,通过模拟真实自然环境,实时记录古建筑的变动情况。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科技对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也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中科技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在故宫文物修复中,现代科技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2024年7月,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50余件文物在三星堆博物馆展出,其中3D打印保护套和数字虚拟修复技术成为展陈亮点。这些“黑科技”让埋藏三千多年的文物实现了“数字重生”。
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一件由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研发的“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这台设备融合了人工智能和先进的软件算法,能够实现高精度曲面微区XRF成像,最小分辨率可达42微米,远超国外设备的100微米到500微米。它不仅能检测文物的年代、真伪,还能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文物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属性。
镶嵌修复组组长孔艳菊的工作台上,除了传统的刻刀、镊子,还摆放着一本《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原来,在修复一件点翠花鸟挂屏时,她发现文物上的羽毛来自不同鸟类,因此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才能保证修复的正确和合理。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镶嵌文物近15万件,包括百宝镶嵌、花丝镶嵌、翎羽镶嵌等7类,许多都需要保护和修复。
木器修复组副组长刘恺正在修复一件清代黄花梨翘头案。他借助新技术发现该文物采用了木质包镶工艺,这表明文物更可能是清中期以后的制品。为了提高修复精度,刘恺和他的团队正与林科院木材鉴定中心合作,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开发一套智能木材鉴定识别系统。
在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镶嵌修复组成员巩天舒正在探究清代服色“明黄色”的色度值问题。通过大量实验,他发现颜色会因制作工艺和光环境而产生偏差。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正是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的共同特点。
漆器修复组组长闵俊嵘常常想起他的师父张克学。师父教导他:“修复一件文物,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做。达到什么水平?不光要研究它的工艺,也要研究与它相关的技艺。”因此,闵俊嵘在修复一张名为“万壑松涛”的古琴时,不仅学习弹琴,还遍访各地斫琴老师,直到大家都认可他的制琴工艺和弹琴水平,这才真正上手修琴。
在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合作中,故宫博物院的修复师们展现了精湛的技艺。2024年3月,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1900年火车头式钟表和明代黑漆嵌螺钿桌案,就是两地修复师共同努力的成果。钟表修复组组长亓昊楠凭借近20年的经验,成功让这只来自法国的古钟表恢复了功能。而漆器修复组组长闵俊嵘则带来了纯天然漆,确保文物修复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主任屈峰说:“文物保护修复学科与医学相似。医学关注的是人的健康,文物保护修复则关注文物的‘延年益寿’。更好守护中华文脉,保护、传承、弘扬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我们责无旁贷。”
这些文物修复师们,正是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一件件珍贵文物焕发新生,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