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华西联手揭秘肺结节癌变风险
复旦&华西联手揭秘肺结节癌变风险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别发布了关于肺结节癌变风险的重要研究成果,为肺结节的精准管理和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更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多学科专家对《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形成了2024年版专家共识。此次更新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根据我国国情界定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年龄:考虑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和肺癌发病趋势,重新定义了需要进行筛查的重点人群年龄段。
提出难定性肺结节定义:针对那些难以确定良恶性的肺结节,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处理建议,避免因诊断不确定而延误治疗。
科学评价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首次将人工智能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纳入共识,提出人机协作的多学科团队(MDT)模式,以弥补AI的局限性。
将肺结节评估分为常规和个体化评估: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评估和管理方案。
华西医院创新C-Lung-RADS系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性研发了适合中国人群的肺结节风险分级系统——C-Lung-RADS(Chinese Lung Nodules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该系统基于数据驱动,通过三个阶段的评估实现肺结节恶性风险的精准分级:
第一阶段(Phase 1):自动检出肺结节,根据密度和大小进行初步风险分级,将结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等级。
第二阶段(Phase 2):融合影像、临床信息,通过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精确诊断高危肺结节。
第三阶段(Phase 2+):进一步纳入随访结果,建立多模态融合模型,最终确定极高危肺结节。
研究团队基于12万受试者数据开发和验证了该系统,结果显示C-Lung-RADS在肺结节风险分层方面明显优于现有的Lung-RADS系统。特别是在高危肺结节的识别上,C-Lung-RADS的灵敏度达到87.1%,远高于Lung-RADS的63.3%。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2022年新发病例达106.06万例,死亡73.3万例。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7%92%,而晚期肺癌则降至036%。因此,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复旦大学和华西医院的这两项研究成果,一个从专家共识角度提供规范指导,另一个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精准分级,两者相辅相成,有望显著提升我国肺结节的管理水平和肺癌的早期诊断效果。
目前,搭载C-Lung-RADS AI软件的智慧健康管理车已在四川多地成功应用,突破了地域限制,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入千家万户。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便捷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