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数据,让慈善救助更聪明
AI+大数据,让慈善救助更聪明
2024年11月4日,在河北省内丘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正在操作一个名为“司法救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系统。设置数据比对范围,单击“运行”……不到两分钟时间,一条司法救助线索就被检索出来。这个由内丘县检察院自主开发的大数据模型,正在为慈善救助插上科技的翅膀。
AI助手让公益更高效
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4年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AI公益助手。这款智能工具可以一键生成公益项目的立项申请、结案报告和项目评估,大大提高了公益组织的工作效率。
“AI公益助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处理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从多个维度对项目质量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阿里公益产品负责人张军杰表示。
爱佑慈善基金会技术总监罗忠富也分享了该基金会在AI智能客服和助手方面的实践探索。通过AI智能客服,基金会实现了捐赠链接、自助开票等事务的自动回复,提高了与捐赠者的沟通效率;AI智能助手可助力快速查询数据、生成反馈报告,还能对图片进行智能分类、识别和打码,有效保护受益人隐私。
大数据让救助更精准
内丘县检察院开发的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通过数据碰撞实现了救助线索的智能筛查。该模型将检察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与民政、残联等单位的2.7万余条困难群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第一时间发现需要救助的对象。
“以往此类线索只能靠当事人控告或者其他部门移送。现在用上大数据模型,检察机关的主动发现能力大大提升,既减负更赋能。”内丘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倩岚介绍。
这一创新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据统计,邢台市检察机关已通过该模型发现司法救助线索82条,与当地民政、妇联、残联等单位会签工作机制6件。河北省检察院更是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全省检察机关学好用好这一大数据模型。
智能技术让慈善更有温度
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利用AI技术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可以智能识别红绿灯状态并读秒,为视障人士提供安全出行指引。此外,AI量体技术也让身体残障人士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合身的衣物。
在心理健康领域,浙江省半暖公益健康服务中心联合钉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数字虚拟人“小暖”,通过AI技术引导来访者主动倾诉和表达,帮助他们释放焦虑,唤起内在力量。
挑战与展望
尽管AI和大数据为慈善救助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持人文关怀,如何保护受助者的隐私和尊严,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数字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及其运用工具,社会救助工作也需要通过数智赋能来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高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度和有效监测度,但数字是冰冷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增加温度而要避免冰度。”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AI和大数据有望在慈善救助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钉钉科技有限公司AI产品总经理麻幸林所说:“希望借助钉钉普惠、简单、开放和智能的特性,将其作为‘底座’服务更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帮助这些组织提升AI能力,进而服务更多客户和公益伙伴。”
智能技术正在让慈善救助变得更加聪明、高效和人性化。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科技与公益的深度融合,正在为解决社会问题带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