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助力农业现代化:现状、挑战与前景
中国自然资源助力农业现代化:现状、挑战与前景
“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在占全国55%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了自然资源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农业大国,中国正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土地资源: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中国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但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据统计,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农业命脉的有力支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00多万处。2024年,全国累计灌溉供水52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为粮食丰收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也在积极推进。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4.1亿亩,农业用水量从2014年的386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农业灌溉节水效果明显。
生物多样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任务。
在农业领域,中国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农业生态系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中国在杂交育种、智能农机、病虫害监测、生物安全防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在杂交水稻领域,中国育成了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刷新了世界纪录。在智能农机方面,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农机装备的数智化转型,效率和精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病虫害监测方面,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实现了精准防控,减少了农药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
案例: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
北京浪潮云计算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农业产业云服务平台,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该平台整合农业领域生产、加工、营销、物流、人才、技术、资金等数据,形成数据采集、治理、共享、交换、流通、交易六大领域标准体系,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大连市长海县渔业产业服务云平台为例,该平台为当地渔业生产、加工、营销全流程提供数字化服务,覆盖海产品5000余万斤,产业规模超20亿元,有效提升了渔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展望未来
尽管中国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土地资源约束趋紧、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增大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中国还需要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