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紫禁城最大殿宇,20个小兽彰显皇家规制
太和殿:紫禁城最大殿宇,20个小兽彰显皇家规制
太和殿,作为故宫博物院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精美,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历史沿革:屡经焚毁与重建
太和殿最初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被称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现名太和殿。自建成后,太和殿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今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样貌。
建筑特色: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太和殿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木质建筑,建筑面积达到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支撑着太和殿的七十二根楠木大柱全部由巨树制成,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
太和殿的建筑装饰精美绝伦。隔扇门和槛窗采用的是三交六椀菱花纹,属于古建筑门窗纹饰的最高等级。宝座为髹金漆云龙纹做法,制作材料为楠木,是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宝座。
值得一提的是,太和殿屋顶的小兽数量为双数十个,紫禁城仅此一例。太和殿屋顶第十个小兽为行什,也就是雷震子造型。当年,梁九在复建太和殿时发现,由于太和殿的房间总数量发生更改,使得屋顶铺瓦的规格要相应调整,结果导致屋檐的四个方向翼角空出一块位置,而该位置恰好能放一块瓦。于是,梁九向康熙皇帝提议:太和殿屋顶原本为九个小兽,可以增加一个,变成十个小兽;考虑到太和殿曾多次遭受雷击,可以把第十个小兽做成雷神的造型,寓意避免太和殿遭受雷击。
功能与象征:皇权的至高象征
太和殿在明清两代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如皇帝的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的春节、冬至节、皇帝生日以及公布进士黄榜、派将出征、宴会等大的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每逢大典之日,从太和殿至天安门外,设有庞大的仪仗,太和殿前檐下设中和韶乐,太和门内设丹陛大乐,王公立于丹陛之上,一品至九品文武百官齐集于丹墀内陈设“品极山”的御道两旁。
太和殿前的日晷和嘉量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时间和度量衡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国家的统一。在世间,只有天子(皇帝)能代表上天来行使这种权力。所以说,天子有授时、授量之权。这是皇帝的最高权力之一。因此,在太和殿东西两端分别摆上授时之“日晷”和授衡之“嘉量”,让时间与空间统一在皇帝的金銮宝殿前,不仅仅是为了计时和计量,更是为了象征皇帝“统御时空,受命于天”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天地一统、江山永固。
文物与珍宝:见证历史的瑰宝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具体细微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清代宫廷珍宝在今天所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是那段历史的传神写照,是民族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
太和殿,这座见证了中国数百年历史沧桑的宏伟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艺术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