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州、四川巴中:两大皮影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陕西华州、四川巴中:两大皮影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土影戏”,是一种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的古老戏剧形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兽皮或纸板雕刻的人物剪影为媒介,在灯光照射下通过白色幕布演绎故事,配合当地曲调的唱述和乐器伴奏,展现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
陕西皮影戏:华州皮影的千年传承
陕西皮影戏以华州皮影为代表,历史悠久,见载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华州皮影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父”“世界电影之祖”,在国际上享有“电影先驱”和“动漫鼻祖”之誉。华州皮影戏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刻、诗歌等门类,它流派众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风格表现上,皮影戏一直保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在传统剧目中蕴藏着不少优秀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在舞台上表现出极大的感染力。皮影戏的特性,大致可以概括为“借灯显影”“以影显形”。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操耍的技巧和唱功,则是体现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有的高手一人可同时操耍七八个皮影。后台紧锣密鼓,前台则是绚丽丰富。一块白布就是舞台,若干皮影一拉一扯,什么文武大臣、平民百姓、车船马轿、奇妖怪兽均能上场,什么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排山倒海都能表现。尺把长的小小皮影在指尖上飞舞,时而刀光剑影、时而策马扬鞭、时而缠绵悱恻、时而腾云驾雾,千军万马是他,单打独斗也是他。枪来剑往、上下翻腾,搭配着各种特技和声光效果,神秘奇幻的场面总让人忍不住拍手叫绝。华州皮影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其雕工,推皮走刀绝技名扬天下;其表演,“五人忙”号称世界最小交响乐,非常震撼。
巴中皮影戏:川东北地区的独特艺术
巴中皮影戏源于北宋初期,明清时愈为兴盛,民国4年(1915年)至1979年遍布巴中城乡,不少人以影唱为业。曾口店子河肖家湾肖德秋祖父碑文序中有“戏艺为生”“影唱为业”之记载,说明肖氏家庭6代人均以皮影为业。“巴中皮影戏”从起源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巴中皮影戏的制作、演唱、剧本的传承,都集中地表现了川东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记录了川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和民风民俗。巴中皮影戏有造型艺术、雕刻艺术、表演艺术三大艺术价值。造型艺术:有独特之处,如“马靠”“马盔”造型艺术在其他地区的皮影戏中十分少见。雕刻艺术:皮影雕刻对牛皮的处理完全保持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的皮影色彩可保持200余年不变,真正达到镞镂精巧、五色妆染、永保明亮。表演艺术:皮影的演出艺术属于川剧的另一种表演形式,体现在“耍影”“打击伴奏”“唱腔”三大部分。除“走影子”和“皮影变脸”为巴中皮影戏的独特艺术外,“打击伴奏”“唱腔”均为川剧表演艺术。巴中皮影戏表演
传承与创新: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尽管面临商业化冲击和技艺传承难题,陕西和巴中皮影戏仍凭借其独特魅力和艺人的努力得以延续。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建立皮影文化园、举办皮影戏艺术节、开展皮影培训等方式,积极推动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艺人们也在不断创新,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表演,吸引年轻观众,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皮影戏不仅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让当代人触摸历史脉搏、留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还承载着深厚的艺术与教育意义。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历史知识和道德观念,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