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馆新馆:三大镇馆之宝见证雪域文明
西藏博物馆新馆:三大镇馆之宝见证雪域文明
西藏博物馆位于拉萨市中心,是了解西藏历史文化的最佳窗口。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AAAA级景区,西藏博物馆自2022年新馆开馆以来,就以其丰富的馆藏和优质的讲解服务,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镇馆之宝:见证雪域文明的瑰宝
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这部珍贵的文献典籍长42厘米,宽7厘米,共191页,是用8世纪从古印度传来的梵文版本刻写的。页面分为两种,一种为素面经文无彩色图案;另一种在经文间配有彩色图案,这些彩色图案是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的,有佛祖、度母等佛像,在这些彩绘图案的两旁又饰以两列佛像或四座彩绘佛塔,每座佛塔的颜色、形状各不相同。页面两端也有彩绘纹饰。《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属大乘佛教佛语部般若系佛典,主要是佛祖,以及和弟子的对话。“般若”意为“智慧”,“波罗”指“到达彼岸”,“蜜多”意为无极。《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意为“通过大智慧,到达超脱世俗困苦彼岸的根本途径”。这部《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在北宋至南宋初期,用8世纪从古印度传来的梵文版本刻写的。它制作精美、书写工整,保存完好。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绘制的图案依然色彩艳丽,页面平整如新,树叶纹理也清晰依旧。由于采用了古印度和我国传统制作贝叶经的技术,因而保证了此贝叶经不干裂、不卷曲,也不虫蛀、霉变,使之成为了今天保存完好的稀世珍宝。是研究古代印度史、尤其是早期佛教文化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被称为 “佛教熊猫中的熊猫”。
另一件镇馆之宝是来自乾隆时期的青花盉壶。这件瓷器高21厘米,口径12厘米,由器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体饰缠枝莲纹、折枝莲纹、回纹、吉祥八宝等青花纹样,外底书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八宝纹”是西藏地区流行的传统吉祥图案,取材于藏传佛教的八种供器。该盉壶造型独特,胎质细腻洁白,青花艳而不俗,纹饰繁缛精致,做工精湛,堪称乾隆朝官窑青花瓷中的上品。
最能体现西藏本土文化特色的,当属出土于卡若文化遗址的双体陶罐。这件距今约4000-5000年的陶罐,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组成,一个较大的部分和一个较小的部分,它们通过中部的裆部相连,形成独特的双体结构。陶罐的材质为夹细砂黄陶,表面饰有双勾三角折线和双勾菱形纹,造型独特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双体陶罐的尺寸大约为高18.7厘米,长31厘米,宽15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这件双体陶罐不仅是陶器制作的一件杰作,更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它的雕刻符号表明该罐与汉族、原始蒙古族和佛教文化有关,出土也对地理和气候研究提供了参考。双体陶罐的出土也说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雪域高原上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特色展览:展现雪域文明的长廊
西藏博物馆的常设展览《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位于二楼,展览面积达25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600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套)。展览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文物展品为实证,全面展示了西藏自史前时期至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西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以及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位于一楼的《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则以白色为主色调,象征着雪域高原的圣洁。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手段,生动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民俗文化。从精美的藏族服饰到独特的民居建筑,从传统的生产工具到丰富的节庆活动,展览全方位呈现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志愿者服务:让文物“活”起来
西藏博物馆自2022年新馆开馆以来,就将志愿者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经过严格考核和专业培训,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博爱好者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他们不仅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服务,还参与义务咨询、宣教、翻译等工作,成为传播西藏文化的重要力量。
实用攻略:如何更好地参观
- 预约方式:提前7天通过西藏博物馆官方小程序预约,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
-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6:30(停止入馆),17:30闭馆
- 讲解服务:每天有多场免费公益讲解,也可通过小程序使用免费语音导览
- 注意事项:可携带水和自拍杆,但自拍杆在馆内不能使用,大部分展区可进行云观展
西藏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地,更是西藏文化的传播中心。通过丰富的馆藏、专业的讲解和多元的展览形式,这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雪域高原的历史奥秘。如果你计划前往西藏,不妨将西藏博物馆列入行程,相信它会为你打开一扇了解西藏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