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孕产妇肺移植成功,仁济医院展现医疗创新实力
首例孕产妇肺移植成功,仁济医院展现医疗创新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近年来在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从多学科合作成功救治危重孕产妇,到在多个医学领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仁济医院用精湛的医术和不懈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多学科合作,成功救治危重孕产妇
2024年2月6日,35岁的吴女士在仁济医院顺利出院,达成了龙年春节前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此前,她刚刚经历了剖宫产、双肺移植手术。此次危重孕产妇的成功抢救由仁济医院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麻醉科、ECMO团队、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携手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及重症团队联合开展。这也是首例在仁济医院成功完成的危重孕产妇双肺移植手术。
仁济医院医务处处长龚兴荣介绍,为了这次堪称“奇迹”的救治,仁济医院共组织全市及院内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大会诊20余次,救治专家组几乎每天都会讨论病情进展,全院25个科室,50余名副高以上级别专家参与会诊救治。对吴女士的成功救治,展现出仁济医院各学科均衡发展的综合实力,也体现了优势学科在疑难重症面前的勇于担当。
重症医学科已成为医院危重患者救治的核心平台。
优势学科,引领医疗发展
仁济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其中,消化科在复旦专科排行榜上连续四年位列全国第一;风湿科、麻醉科、泌尿科、变态反应科、生殖医学科、核医学科、妇产科位列全国前十。仁济医院肝移植手术量自2011年起连续13年保持全国首位,单中心儿童肝移植实施例数连续11年居全球首位;肾移植手术量连续6年全市第一;2023年,仁济医院重症医学“新冠重症患者精准识别和规范诊治体系的构建”获批国家卫健委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技术创新,攻克医疗难题
2024年8月,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张子臻头戴空间计算装备,带领团队进行一台高难度的胃癌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赵先生(化名),不久前经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食管结合部巨大溃疡,累及食管下端,病理显示低分化腺癌。赵先生希望接受微创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既往经验,累及食管下端的胃食管结合部恶性肿瘤,要想精准判断食管切缘,是比较棘手的难题;而在机器人手术中,由于缺乏直接触感,往往需要结合术中胃镜。但胃镜画面与手术画面无法同框显示,需要主刀、助手、内镜医生不断重复确认,不仅严重拖慢手术节奏,更存在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张子臻想到了用空间计算技术解决手术难题——通过一系列复杂环境下的压力测试,将手术机器人和全高清电子内镜影像信号低延迟输入空间计算设备。手术时,内镜下肿瘤切缘定位、腹腔内的吻合器切割位置、机器人机械臂的食管胃底牵拉得以在同一视野下呈现。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冰冻结果显示切缘无肿瘤。
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运用头戴式空间计算机和全高清电子内镜,由尖端手术机器人实施全胃切除术。
模式创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仁济医院不断创新医疗模式和服务流程,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例如,仁济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日间手术模式,力争让患者当天来院、当天手术、当天离院。目前,仁济医院日间手术数量已经超过全院手术量的30%,受到患者的广泛欢迎。
仁济医院还通过打造多学科融合门诊、新青年周末驿站、老年口腔关爱门诊等特色门诊,满足不同人群的就医需求。2021年起,仁济医院在全市率先推出基于“互联网+医疗”的按需分配专家号精准预约模式,到2024年已覆盖全院26个临床科室90余位临床专家,受益患者达10万人次。
在医疗模式上,仁济医院不断适应时代进步,推出创新解决方案。
仁济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升级硬件设施、创新医疗模式等方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