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黄金制造工艺探秘
中国古代黄金制造工艺探秘
中国古代黄金制造工艺源远流长,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精湛技艺。从黄金的开采提炼到精细加工,每一道工序都展现了古人对黄金的独特理解和精湛工艺。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古老而神秘的黄金制造秘密。
黄金的开采与提炼
古代黄金的开采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磨矿:首先将矿石放入水碓中,通过水力作用将大块的矿石粉碎。接着,使用石磨进一步将矿石磨成粉末。
淘洗:将矿石粉末放在水中进行淘洗,目的是去除不含矿的部分,留下含金银较多的粉末,这部分粉末被称为精矿粉。
制团烧结:将含金银的粉末与米饭等混合在一起,制作成球团。随后,与木炭分层堆放在一起,通过加热去除硫化物,最终烧结成松脆的矿团。
铅还原冶炼:将矿团与铅混合后进行熔炼,通过化学置换的方式,形成含金银的铅块。
灰吹法:把含金银的铅块放在草木灰上进行熔炼,并吹入氧气,去除铅块中的铅。经过这一步,便可收获高纯度的黄金。
这些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但并未涉及真正的“制造”黄金,而是从矿石中提炼黄金。
黄金的加工工艺
古代黄金的加工工艺多种多样,每一种都展现了古人对金色的钟爱。
錾刻:錾刻是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纹样。这种工艺始源于夏商,兴盛于大唐,是中国古代宫廷工艺的杰出典范。
镶嵌:镶嵌是常见的古代金工传统工艺,早在商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开始,春秋时期就开始流行。铸造铜器时,先在需要镶嵌的部位表面铸出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
累丝:累丝,又名“花作”或“花纹”。它是将金银拉成丝,然后将其编成辫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焊接于器物之上。立体的累丝作品制作最难,需事先“堆灰”作为支撑,再在上面进行编织。
这些工艺不仅应用于饰品制作,还广泛用于建筑装饰、佛教造像等领域。例如,故宫太和殿的龙,金碧辉煌,实际为库金、大赤两用。南北朝时期,金箔被应用于敦煌壁画,至唐代普遍采用,永乐宫、法海寺等很多佛教壁画中都用到金箔。
特色古法工艺
花丝镶嵌工艺
花丝镶嵌,这门古老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又被称为花嵌或细金工艺,它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曾是皇家御用饰品制作的主要工艺。其特点在于巧妙结合“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花丝的制作,原料主要选用金、银、铜等金属,通过一系列传统技法,如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将金属丝打造成精美的造型。而镶嵌部分,则是将各种宝石、珍珠等珍贵材料镶嵌在金属托和瓜子型凹槽中。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使宝石与金属完美融合,既保证了饰品的坚固耐用,又凸显了宝石的璀璨光彩。
历史渊源
花丝镶嵌的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两汉时期,那时候出现了“金银错”,一种将金银丝嵌入青铜器的贵族手工艺,人们已经可以将金子抽得像头发丝那么细了。
自唐宋时期起,花丝技艺在首饰制作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唐代可谓金银器的“璀璨盛世”,黄金白银装点着梦幻般的繁华盛世,用花丝镶嵌这门技术来雕琢繁缛华丽的盛唐景象最适合不过了。
明代,宫廷生活的极致奢华将花丝镶嵌技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到达了至高的艺术水平。其中,“金丝翼善冠”是明代万历皇帝生前的珍爱之物,更是其出席盛大典礼时的尊贵象征。可以说,它是明代花丝镶嵌技艺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首饰艺术的瑰宝之一。
清代时期,中国的金银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金丝镶嵌业在这一时期分工更为精细,逐渐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强酸)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产品造型多样,图案丰富,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制作工序
花丝镶嵌是选用贵重的金银通过压条,抽成发丝一般细的丝,采用掐、填、堆、垒、编、织、攒、焊等传统技法,将金丝弯曲勾勒成各种造型,镶嵌以玛瑙、翠羽和各色宝石,是一种复杂繁琐的工艺。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的背后,往往积攒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汗水。
1、掐丝:掐丝前要把拉成的单根素丝按图纸工艺要求搓成所需要的花丝,搓花丝所需要的工具有搓丝板、搓丝木、镊子、制子等。
搓丝是将两根或多根圆素丝放在搓丝板上、用搓丝木将其搓成一体成花丝。搓丝分为正向和反向,向正向搓为正向花丝、向反向搓为反向花丝,正向花丝和反向花丝由工艺需要而定。花丝搓好后就要进行掐丝。
掐丝时镊子必须直立,摆出图形,横要平竖要直。顿错要利落,行内人称“刻儿”,线条要流畅,尤其是掐“刻儿”时,要注意角度。镊子找准位置后,要用力适度,一步到位。
2、填丝:填丝是将制好的花丝填入轮廓内。填丝前按图纸要求将一定形态的丝掐成所需的图案轮廓,外轮廓掐好后,将制好的花丝纹路用镊子往里填,这一过程就叫填丝。
填丝时,需确保丝排列均匀、平滑,丝面平整,不能有高低差异,且疏密一致。填丝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填巩丝、填卷头、填花瓣、填各种锦地等。
3、攒活:攒活就是组装,这里的攒活主要为花丝攒活、花丝的攒活分为平攒、叠加攒和部件攒。
平攒是将平面的花丝纹样相连,叠加攒则是将相同或不同的花丝纹样层层相接。部件攒则是将各个部件相连。
在攒活过程中,师傅需先理解图纸和设计要求,按照图纸结构和设计要求排好攒活的次序,并准备好所需部件,然后进行焊接。攒活技艺师傅需全面考虑,具备想象力和结构感,确保组装次序科学合理,备件齐全,避免焊接错误或丢失部件,有的作品一出现反复就会前功尽弃。
4、焊接:焊接是花丝镶嵌作品中技术难度较高的一门技艺、不同于一般机械工程的焊接,这种焊接为特种工艺焊接。
特种工艺焊接具有非批量性和材料多变性,因此焊接过程中技艺师傅的经验至关重要。他们需根据经验选择焊药品种、比例和数量,确定焊点位置和数量,以及控制火势大小和吹烧时间。
火候适中是焊接的关键,需手稳眼快。火候不足会导致焊接不牢固,火候过大则会使焊药流淌,留下药疤。焊接需饱满无虚,焊痕应平整光滑,不留大片焊迹。
5、堆垒:花丝的堆垒实质是做一种花丝形态的两个步骤,一般用于制作非平
金银错工艺
金银错是一种金属器物表面装饰技术,根据嵌入材质不同,分别称作“错红铜”“错金银”或“金银错”。其工艺是将黄金、白银、红铜等质地较软的金属做成细条、片或丝,嵌入青铜器表面预留好的凹槽中,捶打使其坚实牢固,然后再用厝石、木炭加清水依次磨厝器表,错平磨光。利用不同金属的色泽对比构成纹饰、铭文、图案,或红黄相间,或黄白辉映,绚丽多彩,使器物显得富丽堂皇,异常华美。
最先出现的是错红铜,该技术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已臻成熟,图像多为表现攻战、宴乐、采桑、射猎等场面,主题明确,是反映当时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图画。其后是错金,错银工艺出现最晚,约在战国早期。战国中期以后,错金银工艺更为流行,错金、错银多同时使用,几乎完全取代了错红铜,秦汉时仍有延续。
礼、乐、兵、车是东周统治阶级厚葬的四大属类。辉县固围村1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葬,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出土器物多工艺考究,精美绝伦。该错金银兽首形青铜軏的制作,即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错金银工艺,从造型到图案,设计巧妙,工艺高超,错金银色彩分割清晰,线条粗细有致,自然纤秀流畅,充分显示了战国金属细加工技术的精湛,代表了魏国错金银铜器铸造的最高水平,也是这一时期青铜器工艺进步的缩影。
这些工艺不仅展现了黄金的独特魅力,也为现代珠宝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古代黄金制造工艺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匠人的智慧与精湛技艺,使得黄金制品在古代社会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