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史学文学双璧,影响中国文化的经典巨著
司马迁《史记》:史学文学双璧,影响中国文化的经典巨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更在文学、经济思想和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之首。最初,它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这部史书共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全书共有130篇,52万字。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列传以志人物,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这部作品追溯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三千余年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的全貌。
《史记》方面
《史记》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极高,既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又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树立了秉笔直书的治史精神,成为我国史学的宝贵传统。宋代郑樵叹曰“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因而,《史记》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被尊为二十四史之首。
其记载内容许多已为现代考古科学所证实,因而它又是研究中华民族前3000年历史的最权威性古典文献。因而在中国,司马迁被尊为“史圣”;在世界上,被列为历史文化名人;在其故乡,韩城市又以“史圣故里”为代称。
文学方面
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和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唐宋八大家以至清代的桐城派都翕然宗之,推崇备至;它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它记录的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仅《元代杂剧全目》中,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广之统计,现存的132种元杂剧中,仍有16种源于《史记》。它在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博大的内容、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因而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经济思想方面
首创经济史传,开创经济史记载先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着几千年绵延不断的经济史记载的国家;把经济史放到与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少数民族史、对外交往史同等重要的地位,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
肯定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类的本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盛誉富国富民,反对“为权利以成富”;指出农虞工商是“民所衣食之源”;重视工商,颂扬货殖,为商人立传,强调发展工商是富家富国之道;指出管理有拙巧之分,经营需“乐观时变”;系统考察了商品经济的特点,明示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人文精神方面
司马迁以宽阔的治史胸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为后世树立起一面人文精神的光辉旗帜。即: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忍辱含垢、担当大任的使命精神,虽“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如往”,且“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仍坚忍不拔,幽而发愤,写出旷世《史记》。
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设《酷吏传》以鞭笞暴行,记“将相和”以树和谐;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