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背后:徐志摩在剑桥的诗意岁月
《再别康桥》背后:徐志摩在剑桥的诗意岁月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的开篇诗句,也是他对剑桥大学最深情的告别。
留学岁月:诗意的启蒙
1920年10月,24岁的徐志摩怀揣着对西方文化的向往,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游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结识了罗素、狄更生等学术大师,更重要的是,剑桥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氛围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诗情。
在《猛虎集·序文》中,徐志摩深情地写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剑桥的两年时光,不仅让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康河畔的诗篇:《再别康桥》的诞生
1928年7月底,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剑桥。这次,他没有提前通知朋友,而是独自一人漫步在熟悉的康河畔。眼前的一切都那么熟悉:河畔的金柳在夕阳中摇曳,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美景,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轻轻招摇。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徐志摩写下了《再别康桥》。诗中,他将康河畔的金柳比作新娘,将青荇比作招手的水草,将榆荫下的水潭比作揉碎的彩虹。这些意象,无不透露出他对剑桥的深深眷恋。
剑桥的精神:孕育诗人的摇篮
剑桥大学,这所始建于1209年的古老学府,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这里实行导师制教学,强调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图书馆藏书超过800万册,为学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剑桥的美,不仅在于其古老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更在于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曾培养出牛顿、达尔文、拜伦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成为了剑桥文化的一部分。
诗人的足迹:当代剑桥的徐志摩印记
如今,剑桥已成为中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人们来到这里,乘船漫游康河,寻找诗中的美景;在国王学院的礼拜堂前驻足,感受徐志摩当年的求学环境;在徐志摩诗碑前留影,体会诗人对剑桥的深情。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内的徐志摩诗碑,刻着《再别康桥》的诗句,成为了连接中国文化和剑桥历史的桥梁。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徐志摩的诗情,追寻他的足迹。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虽然已经离开,但他的诗篇和他对剑桥的深情,将永远留在康河的柔波里,留在每一个到访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