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教育挑战几何?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教育挑战几何?
2024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人口格局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世界人口版图,也引发了对两国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状况的深入思考。
印度教育体系的困境
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但其教育体系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2022年印度各级教育学龄人口规模达到5.51亿人,接近其人口总规模的40%,是中国的1.5倍多。然而,庞大的学龄人口并未能转化为相应的人力资源优势。
印度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质量堪忧
尽管印度在识字率等基本指标上表现不错,但深入研究高等教育数据后就能看出隐忧。由在线测试公司印度Wheebox公司与印度工业联合会等机构合作编制的《2023年印度技能报告》显示,年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只有小幅提升,从2021年的46.2%增加到2022年的50.3%。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数据,2023年,只有28%的理工学院毕业生和34%的工业学院毕业生具备就业能力。
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
印度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往往是并不匹配的毕业生。每年大约能培养1000万名高等教育毕业生,但其中大多数并不具备市场所需的技能。随着印度越来越将经济重心转向制造业,这些毕业生未必是印度所需要的工人。根据政府数据,截至2023年年中,印度的总劳动力人口中只有约3.8%的人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
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印度中央政府在教育上的支出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虽然印度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劝说私营部门参与,但技能培训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这使得更广大的劳动者难以接受更高质量的培训。
中国教育体系的优势
相比之下,中国凭借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依然保持着人力资源的优势。截至2022年,中国各级教育在校生总规模约为3.08亿人。中国教育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育普及率高
中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即便在特殊年代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教育的开展。中国基础教育投入极大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同时,研究还发现,中国学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而印度学生则偏好文商法专业,专业偏好差距同样导致了两国在发展路径以及最终发展结果上的差异。
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
中国和印度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全球化道路。中国立志成为世界工厂,从玩具、电子产品干起,如今剑指电动汽车、半导体。而印度则倚重IT软件等服务业。中国在教育内容上更注重实用性,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为“世界工厂”的定位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
理工科人才储备充足
中国学生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这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而印度虽然被誉为“工程师的国度”,但实际上具备就业能力的理工科毕业生比例并不高。
人口变化带来的启示
面对人口变化,中印两国都需要对教育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整。
对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这要求中国在保持教育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和创新型劳动者。同时,也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对印度而言,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印度大幅提升教育水平,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确保毕业生具备市场所需的技能。同时,还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庞大的年轻人口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结语
教育是决定人口红利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中印两国都需要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改革力度,以适应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中国来说,需要在人口红利减弱的背景下,通过教育提升人口素质;对印度而言,则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只有这样,两国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