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壁画到挂轴:五代至南宋绘画艺术的转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7: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壁画到挂轴:五代至南宋绘画艺术的转型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最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

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在《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一书中指出,在五代到宋这个时期,绘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获得了独立地位,单独构成了一种视觉艺术类型。

从上古时期到唐代末年,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载体是壁画和屏风。画墙壁和屏风,一个是房屋建筑里的构建,一个是家具,它们的重要作用,都是把建筑空间进行切割,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而上面的各种图案和纹样,主要是起到一个装饰性的作用。所以用今天的话说,在唐代之前,绘画的作用与其说是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不如说是一种为建筑和家具,进行美化锦上添花的装饰。

然而从五代到宋,有两种全新的绘画装裱方式诞生,一种叫手卷,一种叫挂轴。

手卷就是一种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的绘卷,在收纳状态是圆筒状,中间有轴。原本,这是中国传统文字书籍档案的装订方式,但从两汉魏晋时代开始,就逐渐被用于绘画作品的装裱和展示。一件手卷就变成了集诗歌、书法与绘画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手卷的展示与鉴赏,也显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随着手卷的打开,通过绘画形象构成的主题,和故事如同电影一样,在观赏者面前徐徐展现,让每一名观众都产生持续不断地遐想与期待,也形成了手卷展示者、观赏者以及画卷本身三方的互动。

再来介绍一下挂轴;相对于手卷,挂轴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作者巫鸿考证说,挂轴这种装裱形式,可能最初出现在唐代,最终于宋代发展完善。如果简单粗暴地类比一下,可以说挂轴就是画面树立,上下长而左右窄的手卷,可以长时间悬挂在墙壁上线上,而它竖长形的构图形式,则是借鉴了之前的屏风绘画。作者巫鸿在书里举例考证说,活跃在五代末年至宋代的著名画家,居然流传到今天的几幅挂轴名作,比如西山兰若图、层岩丛树图以及秋山问道图。很可能,原本是为一架多扇屏风创作的装饰画,后来被分别取下装表,变成了挂轴绘画,然后落入不同的藏家之手。

那么,这两种全新的绘画装裱收藏技术的诞生,对于绘画本身有什么影响呢?其实,那就是更加便携的特性,让绘画拥有了更强的社交属性,方便画家和鉴赏收藏者,聚集起来进行社交买卖与品鉴活动,进而创造了一个所谓的艺术审美共同体。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绘画技术的进步和审美标准的形成,这个情况,和手机拍照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成熟后,基于手机照片和短视频分享的互联网社交平台纷纷出现,同时颠覆了原有的摄影艺术审美标准是一个道理。

我们再来看看从五代到宋代,由于绘画艺术的繁荣,绘画的题材出现了哪些细分领域?首先我们来看看山水画;山水画的兴盛,与道教、佛教信仰在中国的逐渐普及密切相关。在唐代之前,之所以山水等自然景观,没有被当做重要的绘画题材,是因为当时的画家认为,这些自然界中的地理景观没有内在的生命,因而作为创作主题的人,和它们难以产生精神上的共鸣。然而,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观察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智,也就是说,我们感官中呈现出来的外部世界,正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延伸。所以,从东晋到隋唐,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都开始逐渐追求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强化感知的创作手法。描写的重点,可能是景物转瞬即逝的某一刻,而且创作者的情绪和心境,和诗歌绘画中所描述的景象混为一体,没有界限。读者可以跟随诗句的描写,或者画家的笔触,在山水楼台和诗人的内心感怀之间随意穿越。

其次,人物肖像画在五代到宋这个时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人物肖像画更加写实,能够精确反映出人物的五官与容貌以及体态特征。为什么画家的技巧,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呢?作者巫鸿就说了,首先,宋代结束了唐末五代的战乱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社会经济,在两宋之间达到了高度繁荣,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品的创作和消费需求。另外,由于唐末残酷的战乱,让许多人远离故土,异地定居,所以他们格外重视各类祭祖活动。而在祭祀活动中挂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祖先画像,能够有效让子孙们牢记家族血脉的渊源,增加家族向心凝聚力。不仅如此,包括佛教、道教在内,很多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促进了人物肖像绘画技术的进步。

艺术变革背后的主要推动者

作者提到,这场绘画变革背后的主导力量,其实是人,包括当时的文人、官僚、士大夫,还有那些为宋代皇家宫廷服务的职业画师。我们知道,宋代是一个君主和中央王朝权力,大大增强的朝代,同时由科举考试选拔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逐渐构成了各级官僚的主体,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门阀大族则逐渐衰落。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就把这场社会政治层面的变革,称为唐宋之变,这种政治上的趋势,必然也会决定当时的社会风气,最终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

作者巫鸿总结说,时代之变对于宋代绘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两项,首先是,皇帝与宫廷一方面积极赞助绘画,同时也利用自己的偏好,对绘画的审美与发展,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新兴的士大夫、官僚群体逐渐成为绘画创作和品鉴的主体。

从唐代开始,由于经济的持续繁荣,和物质财富的持续积累,让文人官僚的日常生活,与社交呈现出审美化和艺术化的倾向,创作和品鉴成为他们社交、聚会、消遣的主要乐趣之一。这种审美活动成为士大夫、官僚之间加强凝聚力的重要推手,所以,古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标志性流派文人画,也就在这个时期宣告诞生。

那由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士大夫、官僚,是如何把影响力从政治舞台,延伸到艺术领域的呢?首先,北宋初年,在皇帝的旨意下,朝廷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翰林学士院,职责是起草朝廷文件,同时为皇帝当顾问,提供政治决策上的建议。九九一年,宋太宗亲自给学士院的正厅,写了一块匾额叫玉堂,从此玉堂也成为学士院的别称。有趣的是,皇帝在这个办公厅里,布置了丰富的壁画和屏风画,后来,但凡是学士院里官僚的优秀作品,也有机会被公开在玉堂里展示。渐渐的,玉堂就变成了,学士院官员的优秀绘画作品展览厅。

为了把职业画家的画风,和士大夫精英阶层的精神统一起来,后来的宋徽宗还做出了一个这样的决定,那就是用科举的方式来选拔皇家画师。考试内容之一,就是要这些画家先读古代文学大家的诗词,然后以其中的诗句来作为绘画命题,只有那些能把古人的诗意,和绘画表现融会贯通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后来,这种要求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画里的,一个重要评价准则,叫诗画相通。正如北宋著名诗人和画家张舜民总结的那样,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另外,宋徽宗还先后任命李宓、宋子房等著名文人士大夫,担任皇家画院的博士,也就是专业老师,来对这些职业画家进行文化教育,让他们更能领会,士大夫官僚心目中的审美标准。

我们再来看看,宋代皇帝和宫廷在这轮绘画艺术变革中的作用。作者巫鸿在书里说,首先在宋太宗的主持下,北宋朝廷在公元九八四年,也就是雍熙元年成立了一个御用绘画机构,叫翰林图画院,把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悉数网罗进来。这些有了编制和固定工资的画家,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皇帝和宫廷提供服务,从绘画到壁画创作,临摹宫廷收集的古代名人字画,以及为皇帝当枪手代笔生产,赏赐臣下的书画等等。这些奉旨创作的美术作品,其核心目的,主要就是宣扬皇帝的仁政和所谓的繁荣盛世。

在宋代绘画中,最能体现皇权影响艺术创作的案例,莫过于宋代山水画中一种固定的构图技法,叫大山堂堂。这个专有名词,是刚才提到过的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发明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幅山水画,画面中心是一座雄伟的大山,牢牢地占据了中心地位,并且控制了整幅画面的布局。其余的山岗、峰峦、林木等等均处于次要地位,仅仅是点缀,在西方关于中国传统美术与绘画的研究著作中,这种大山堂堂构图还获得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叫纪念碑式风景画。

在宋代山水画里,大山堂堂这种构图的经典之作,或者说开山之作,是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这幅雄伟大气的作品中,雄伟的山峰充满了画面的三分之二,是绝对主角。以往山水画里,比重比较大的前景被大幅度压缩,从而让观众感觉到如同纪念碑一样的山峰,从云雾中突然升起,和画面下方,如同楼一样的人物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巫鸿分析说,大山堂堂这种绘画构图,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挂轴这种绘画装裱方式的普及,让画家们都倾向于用竖直的长方体画面,来设计自己的构图。但更重要的是,北宋朝廷,希望皇家画院拿出能够彰显皇帝权威的绘画作品。所以在《大山堂堂》这种构图里,画面中央的山峰,实际上是代表高高在上的皇帝本人,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而其他万物则只能是臣服于大山的点缀。

一一零四年,宋徽宗开办了画学,可以被看作是皇家宫廷下属的绘画艺术培训机构,以类似科举考试的办法,从全国选拔绘画艺术家。入选之后,这些画家不但,要按照主题分类,比如花鸟、山水、鸟兽、人物等等,学习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而且还要接受系统的美学教育,比如临摹和观赏宫廷收藏的,历代画家墨宝。宋徽宗还规定,出类拔萃的画家可以佩戴鱼服,鱼服是一种外形如同鱼类的金属配饰,在唐宋时代只有官员才能佩戴,而宋徽宗继位后,宣布皇家画院里的优秀画家也可以佩戴。这名画家在宫廷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不再是卑微的工匠,同时,由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宋徽宗已经不满足于,充当画家们的评审与赞助人,而是要亲自下场参与创作以及交流。

如果非要列举一张大家最为熟知的宋代传世名画,那估计很多人都会投票给张择端的明上河图。这张绘画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从咱们小时候用过的课本,到各种旅游文化专题片和文创延伸商品。实际上,这幅传世名作的尺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巨大。它画卷高二十四点八厘米,长五点二八米,装裱形式为手卷。在有限的空间里,作者张择端描绘了八百一十四个人物、一百七十多棵树木、六十多头牛马牲畜、三十多栋房屋楼宇以及二十八艘船只。作者巫鸿评论说,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在绘画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是写实主义和手卷绘画技术的高峰,更是一部北宋末年,社会生活现状的视觉百科全书。

结语

以上就是《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总体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与价值取向的反映以及写照。唐宋时代,是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变革与繁荣稳定的高峰,被称为第二帝国时代。持续大一统,所带来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艺术与审美消费的繁盛。同时,由于传统中国,逐渐从门阀大族时代,进入了士大夫官僚时代,通过科举晋升为官僚的知识分子,构成了帝国官僚的主体。那么这种政治权力格局上的巨变,必然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生活上的变革。于是艺术、审美与创作也相应的同时,在创作主题、技术与载体三方面出现了革新与变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