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是清朝第一填词高手,他的七绝如何?3首作品惊艳众人
纳兰容若是清朝第一填词高手,他的七绝如何?3首作品惊艳众人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初名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十四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一等侍卫。他多次随康熙帝出巡塞外,喜好结交文人,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等文士关系深厚。
纳兰性德的诗歌风格独特,得唐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词作更是享有盛名,喜学北宋词风。论者谓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感人。谭献将其与项廷纪、蒋春霖并称为清词三鼎足。今人又以其与曹贞吉、顾贞观称"京华三绝"。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其遗留的七绝只有10首,选其3首来赏析解读,感觉如何呢?
玉泉
芙蓉殿俯御河寒,残月西风并马看。
十里松杉清绝处,不知晓雪在西山。
这首七言绝句《玉泉》描绘了芙蓉殿俯视御河的景色,以及残月西风并马看的情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诗人展现出了清幽孤寂的意境。
首先,从意象的丰富程度来看,这首诗具有细腻丰富的画面感。诗人用“芙蓉殿俯御河寒”描绘了芙蓉殿矗立在河畔的景象,这是点明地理方位,构图手法之一。而用“残月西风并马看”则以诗人的视角描述了西风残月的画面,从而产生一种孤寂凄清感觉。用“十里松杉清绝处”描绘了眼前近处的景色,松杉在清幽的氛围中生长的状态,用“不知晓雪在西山”表达了静谧的山雪景色。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细腻而丰富的画面。
其次,从情感的表达来看,这首诗具有孤寂凄清的意境。诗人用“芙蓉殿俯御河寒”的一个“寒”字,用“残月西风并马看”的残月与西风,三者构成一种孤寂清冷的心情。用“十里松杉清绝处”直接点明了“清绝”,但这还不够,再用“不知晓雪在西山”则强化了这种孤冷的氛围。整首诗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清冷。
秣陵怀古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在秣陵(金陵)的怀古,对秣陵前年历史的思考和感悟。作者通过对秣陵山川景物的描写,抒发其对历史变迁的看法,托物寄情的手法非常到位。
诗的第一句“山色江声共寂寥”,山色江声的并列词组意象表达山水之间寂静凝重。一个“共”字非常到位,把两种意象互动起来。景物的碰撞产生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第二句“十三陵树晚萧萧”,则转到眼前的十三陵的近处景物,傍晚树木的萧瑟,进一步对首句的“寂寥”回应。景物如此,那历史如何呢?三四句回应。
第三句“中原事业如江左”采用直抒情感的方式白描,抒发当年江东不思进取,偏隅一角的心态。南朝小朝廷只安于现状享受,再无进取中原之心,为之奈何呢?作者有深深的惋惜与无奈感。
写到第三句如果就结束了,那么诗词的韵味就大打折扣。第四句也不能再采用直抒情感的方式。故诗人采用“芳草”的意象,这是化用杜牧的诗句“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反其道而行之,更显意味深长。人尚如此,草何必多情?很沉痛的托物反问笔法,很巧妙,值得学习借鉴。
整首诗表现出了作者对金陵文化和历史的感慨,借此表达了作者的思古情怀。
密云
白檀山下水声秋,地踞潮河最上流。
日暮行人寻堠馆,凉砧一片古檀州。
因为诗人当年经常陪皇帝到密云附近出行,故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密云附近景色,表达了密云附近的一种历史沧桑感,或以此暗喻作者相对凄寂心境。
这首诗首句点明地理方位与季节,“秋”字用得比较巧妙,一下子氛围就上来了。而“地踞潮河最上流”,则进一步细节描写了山口的地理位置,密云是潮河的上游,因此山口的位置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对首句“水声秋”的呼应,由此二句构成一幅秋天立体画面。
后两句诗人则再以情景交融的语言,添加笔墨把此画面升级。“日暮行人寻堠馆”,描绘了晚归者寻找旅馆的情景。“堠馆”,是指古代较为简陋的旅馆,也暗示了作者在外奔波的辛苦与无奈。
“凉砧一片古檀州”,采用“凉砧”的声音意象与“古檀州”组合,从而产生一种苍凉的时空感。“凉砧”是古代秋冬时节,捣衣的声音。不说是否有旅馆,而用“凉砧”的声音来替代是否有人家,或者人家稀少。这是一种借喻的通感手法,可以产生比较微妙的情感触觉。这句的收结手法值得学习,可以产生比较浓郁的韵味供读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