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心理学研究:身体是认知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理论心理学研究:身体是认知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认知革命心理学论文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认知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还对认知过程产生调节作用,并且是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二元论中身心对立的观念,为理解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认知与身体之间存在的关系
- 身体对认知的限制作用
身体结构和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的表征性质和内容。例如,动物的听觉系统构造与人类不同,使得动物的听觉更为灵敏。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表明,个体的主观世界是由其行为和感觉运动能力决定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但身体的结构和感官运动系统都限制着认知的进行。
- 身体对认知的分配调节作用
身体可以作为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大脑、骨骼、皮肤等身体各方面与认知系统中发挥着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身体的状态和运动对认知过程有调节作用。在荷兰心理学家Koch等人的Stoop task测验中得出的结论,后退动作诱发了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身体会对心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力。身体的调节作用使认知、身体、行动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确保了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和谐。由于身体的调节作用,认知操作的过程与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保证了认知任务的圆满完成。
- 身体使认知产生依赖性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曾经明确指出,身体并非认知的对象,而是认知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认”的方式了解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自我和身体的亲密关系。换言之,认识依赖于身体的各种经验。身体体验的过程构成了认知过程的基本素材。人类特有的身体结构决定了人类独特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如同动物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动物了解世界的认知系统。没有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就没有人类特有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认知系统的活动思维和方式是依赖身体的活动状态和思维方式而进行的。
二、在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与身体紧密联系
- 心智与身体联系紧密
科学心理学是西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在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科学心理学本身就是二元论思想的体现。17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视身体仅为心智的一个观念。二元论的基本特征是主张心物、身心、主客的二元对立。心理、意识、主体构成了二元对立的一方,物质、身体、客体构成了对立的另一方。这就构成了理论心理学的基础。身体是物质的,但是身体的物质属性却需要通过心智中的观念实现。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智驾驭着身体,指挥着身体的运作,但是身体对心智没有实质的影响力。
- 在理论心理学中心智与身体的一体化
身心一体化是指身体在心智中,心智在身体中。身体并非传统上认为的仅是心智发生的“场所”“载体”或“生理机制”。身心一体的原则是心智对身体的影响,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 认知与身体在理论心理学中的关系
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即塑造认知,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是认知的主体,是身体去感受、去思维、去行动。因而身体的感知和身体的运动等各种身体经验必然对认知过程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表明,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实际上是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在理论心理学中,认知与身体则是因与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结束语
从理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认知与身体的联系,总结得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身体,并且分析出身体对认知既有因果作用,也有构成性作用,是认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身体与认知的关系的交互影响体现了身心一体化的原则,因此身体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怎样形成概念和判断逻辑。而理论心理学的实验也表明,思维、回忆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在无意识中影响了身体的感觉和运行系统。
参考文献
[1]陈玉明、郭田友、何立国等.具身认知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14(6):483~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