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政涛: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04: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政涛: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在教育学领域尤其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他的研究不仅理论深厚,还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为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01

“六标准”:打造新时代优质课堂

在教学实践层面,李政涛教授提出了新时代好课的六个标准,为教师们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指南。

“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一堂好课不是完美无缺的课,而是有缺憾的课;有缺憾的课才有发展的空间,有问题才能引发学生追问、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上有意义的课,要让学生在走进和走出课堂时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学生在课堂上一定会有进步、有提升。教学就是一次次“即兴创作”,作为教师,要以课堂艺术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把每节课打磨成作品。公开课的精修细磨,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日常课,更能滋养教师专业的成长。

“放”:教学组织形式多样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多样的互动形式,如:同桌互动、小组合作等。把权力还给学生。包括: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总结权。

“清”:清晰教学要素

清晰学生、目标、方法、环节和指令。目标不要广而宽。不要无所不包、面面俱到、十全大补,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精准打击。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学科特点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适合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好的教学方法都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要重视每次课堂机会。

“细”:关注教学细节

教师要对教学细节进行揣摩、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其中,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形式化、平庸化、低效化。小组合作要注意以下细节:从同桌、同伴两人合作起,为小组合作做好过渡、铺垫;将合作探究与自主探究相结合;选择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合作人数为4人;每节课合作2-3次;小组合作时间不少于3分钟;注意组内分工;分组注意弹性交叉,同组同质和同组异质相结合;注意小组代表发言,第一句话应避免“我认为”“我想”;过多强调个人想法,意味着小组合作是无效的;要把个体代表、小组合作质量作为评价对象;将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最佳的巡视路线,不做沉默的巡视者。

“深”:促进深度学习

要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要促进学生发展高阶思维(如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新知识建构能力、评价反思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细腻、微妙、丰富、深沉的情感;要使学生体会学科之美。

“融”:推进跨学科融合

主要包括: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跨五育融合。跨五育融合有三条教学原则:五育融合不等于学科融合;要化为视角,以解读课标、教材、五育元素的价值与内涵;五育融合不宜面面俱到,可分为主融合(德、智)+ 次融合。

02

正视教育局限:因材施教是永恒主题

在教育理念层面,李政涛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大量的教育失败,就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并非否定教育的价值,而是提醒教育者要正视教育的局限性。

教育能够必然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我大抵是悲观的。教育所能做的,更多是推动命运的实现,而不是命运的改变。每人有多少可能性,有什么样的可能性,也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有自身不可抗拒的命运,以及能够发挥有限作用的教育。教育和命运如此纠结在一起,共同诠释着话题:生命的限度和教育的限度。命运就是对人生限度的一种昭示。教育就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

即使我们投入了最真诚、最炽烈的爱的激情,付出了常人无法体会的最痛彻的艰辛和困苦,展现了世界上最卓绝的坚韧和耐心,但很可能最终收获的还是”失败”。更让人心生悲凉的,还在于这样的教育失败不是偶然事件,而是高概率的常态事件,它似乎充斥着教育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实现了日常化,大量的教育失败就是日常教育的一部分,它带给我们的是沮丧、无奈甚至绝望。

教育为什么是有限的?因为它是一个与人有关的事业。人的复杂不只在于其本身充满了难以解开的奥秘,例如人的大脑,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宇宙。从教育的眼光来看,人的复杂表现为“生命生长的过程”,各种影响因素和条件的纠结,各种道路的缠绕,各种未知的偶发事件的干扰,会产生无穷无尽且意想不到的变化。“正确的起点,错误的终点”是经常发生的情形。人类始终怀有对确定性的真理和规律的追求,但这个世界,包括生命世界和教育世界的不确定性无法改变。

对于教育而言,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教育过程,人类既有相对普遍性的生命生长的发展节律,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所谓“教育规律”,它是人类寻求确定性的产物。似乎找到了“规律”,就万事大吉了,既然一切均已在规律中确定不疑,以后所有现象都将纳入规律的轨道。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不时在挑战和打破这种不确定性。对这一个体有效的教育,对另一个可能就全然无效。世界上也许存在屡试不爽的“教育兵法”,但任何有经验的教育者,都知道这样的“兵法”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兵法,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能用的兵法。《孙子兵法》似乎早就勘破了战争的“规律”,一代代的武将为之顶礼膜拜,但成功者总是屈指可数,常胜将军总是将军队伍中最少的那一部分。

教育者不可能永远成功,教育生涯中的常胜将军也并非随处可见。在原则、方式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学习者、运用者的天赋、悟性和能力就成了关键,但这并不是可以轻易并且必将达到的目标。每一个教育过程,都是一场必将重新展开的战役。如同没有人会走进同一个战役一样,没有人也会走进同一个课堂,步入同一个教育过程,哪怕是讲授同一个教育内容。教师、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教师只有根据教育对象和自身的变化,找到适合此时、此地、此人的最佳教育方式,这是教育世界中唯一不可撼动的“铁律”。一切的根源,都与“每个生命的独一无二”有关,它表现在生长需求的独一无二与生命生长过程的独一无二,满足了这一个体的生长需要的教育,不一定能满足另一个体,适合于这一个体生命生长而有效的教育过程,到了另一个体生命那里,可能并不适合因而无效。

夸美纽斯说过:“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这是对教育意义的强调,虽然用的是全称判断“凡是”,但足以使人相信。但他的另一句话就让人心存疑虑了:“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是一种过于乐观的判断。现实的情况是:不是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成人;即使有合适的教育,人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人。

我们不妨做两类人群的调查研究:大学教育研究者的教育成败和教育名师的教育成败。大学教育研究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以研究教育理论为职业的人,应该是世界上了解、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最多最全的人,按道理,无论是以自己子女为对象的家庭教育,还是以本科生、研究生为对象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是成功的,至少成功的概率要比那些对教育理论、知识和规律知之甚少的人群要高得多。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能研究好教育,但不一定能做好教育;能教育好别的学生,但不一定教育得好自己的子女,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那么,他们苦苦追寻的教育真理和教育规律,到底价值何在?是否只是一些针对他人有效,而对自己无效的真理和规律?如果是这样,它们还是“真理”,还是“规律”吗?

教育名师是一般教师向往的灯塔,他们的课堂成为被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但根据我的听课观察,名师的很多公开课只是看上去很美,观赏性很强,一般老师学不来、做不到,无法变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能看一看,观赏一下而已。名师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只适合自己,不适合于他人,强行照搬名师的教育经验带来的教育失败并不罕见。名师的成功,与“公开课”这种当众表演的机会有关。表演对于人的生命生长有育人价值和生长价值,有充分表演机会的人,会比缺少表演机会的人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的可能。表演的才能与表演机会也有一定的关联。名师的成功,与天赋、勤奋和机遇有关,但与所谓教育理论和规律没有必然联系。我从不否认名师有大量的教育成功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永远成功,他们成功之后的遭遇的“教育失败”,包括面对自己学生的教育失败,并非个案,只是不会有人关注和宣传而已。因成功而成名成家后的教育名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个个成功,依然会有教育失败,只是在概率上比一般教师低一些而已,这一判断仍然需要实证数据的验证。

这或多或少说明一个道理:哪怕我们拥有多少先进的教育科学、教育理论,掌握诸多丰富实用的教育常识,身边有许多大教育学家和名师、特级教师,他们的作用只是减少了教育失败在教育生活中的比例,但无法消除教育失败;他们证明了教育是有作用的,但无法改变“教育的作用有限”这一事实。

世间被到处宣扬的是教育成功,被遮蔽的是教育失败。这是有关教育业绩宣传的潜规则:各校的校史馆必将陈列的是昔日学生,今日校友的总理、部长、将军、院士和博士,必定不会放入的是误入歧途的浪子、遁入牢房的罪犯和臭名昭著的汉奸。后者的失败,往往只会被归结为人生失败,命运捉弄,而不是教育挫败,最多怪罪一下家庭教育,让本已伤心的父母再戴一顶“子不教,父之过”的帽子。他们所在的学校,所师从的教师,对这样的人物和历史始终讳莫如深,唯恐避之不及。不会有人主动到法院、到牢房去认领自己的学生,也难以将这样的“典型个案”纳入个人教育传记之中。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将来是否有,我们也不必抱太大的希望。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教育的事业是无限的。教育的限度,表现在教育并不必然带来我们期望的健康主动的生命生长,过多的教育或者不适当的坏教育,有时反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戕害。杜威早就慨叹过:“那些因为教育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