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巢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生态环境状况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巢湖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东方白鹳在十八联圩湿地栖息、觅食。孙葆根/摄
今年2月底,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发布的2023年巢湖生物资源调查最新成果显示,在巢湖流域水环境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共调查到鸟类311种,底栖动物85种,鱼类59种。监测数据显示,巢湖水质持续改善。
在此次调查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因全年观测到的数量明显增加,首次成为常见鸟种。鸟类专家虞磊表示,这一数据用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珍稀候鸟从“稀客”变成“常客”,生物多样性调查为摸清巢湖生物资源情况、巢湖生态修复等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持。
一份来自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2023年入湖河道水质分析报告显示,全湖水质改善明显,巢湖水质稳定保持湖库Ⅳ类,2023年1-6月,全湖平均水质达到湖库Ⅲ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富营养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2.4。国控断面全面达标,国控断面达标率自2020年达到100%以来一直稳定保持这一水平。入湖河流水质持续向好,2023年8条主要入湖河流均达到地表Ⅲ类及以上,其中2023年上半年,派河水质达到地表Ⅱ类。出湖入江水质保持优良,平均每年向长江输送40亿方Ⅱ类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开宁长期跟踪研究巢湖,他认为,巢湖水质持续改善主要得益于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修复、休渔养湖、治河清源等相关措施。近年来,巢湖治理从单纯污染治理转变为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实施了湿地建设、生态林建设、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措施,同时加快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深入开展入湖河流整治专项行动、入湖排口攻坚行动等,使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