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代市井:商业繁荣与街头艺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6:0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代市井:商业繁荣与街头艺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这幅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绢本设色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的繁华景象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这幅画不仅是艺术史的瑰宝,更是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窗口。

01

城市繁华:商业活动与市井生活

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大街小巷商铺林立,酒楼、布匹店、医馆、杂货铺应有尽有。商贩们各显神通,有的推着独轮车沿街叫卖,有的在固定摊位前招揽顾客,还有的干脆在街边摆起临时摊位。这些商贩的装束各异,有的头戴皂色高帽,身穿橙色长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俨然是一位江湖郎中;有的则穿着短装,打着赤脚,正在紧张地卸货。

在商业繁荣的宋代城市里,为了兜售货物,商贩们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总不乏一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熟悉的套路,例如自称什么“祖传秘方”制出的灵丹妙药,扯虎皮做大旗,坑蒙拐骗。宋朝也有这样的奸商,可能还被编成了杂剧加以讽刺。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幅南宋时期的绢画,这两幅画为散册,既无题识又无作者。周贻白、廖奔等戏曲史学者对绢画进行考证后,认为是宋时的杂剧宣传画,类似于广告图,并给它们分别命名为《眼药酸图》和《杂剧图》(又名《打花鼓》)。

(左) 《眼药酸图》,南宋,现藏故宫博物院。画中一共两人,左方一人似由女演员扮演,装束非常奇怪,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穿橙色长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意在表明其身份是卖眼药的郎中。

(右) 《眼药酸图》复原照 出镜\白云 周瑞麒 摄影\许晋熙 服装道具制作\白云

《眼药酸图》是杂剧《眼药酸》的宣传画,较有特色。画中一共两人,左方一人似由女演员扮演,装束非常奇怪,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穿橙色长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尤其是斜背的药袋表面更有浓眉精眸的一只大眼。如此多的眼睛幌子足以劝退密集恐惧症者,但此人的装扮却是为了告诉大家,其身份是一卖眼药的江湖郎中。右方一人身穿圆领窄袍,手臂上似有文身,打扮非常市井,身份地位应属于底层平民或军士,头戴一种略夸张的巾帽,可能是为了舞台效果而设计,他正用右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似在诉说病情,手执有一长条板状物。

值得注意的是,此人后背部分的短衫上插着一把一分为二的扇子,扇面隐隐能看到一个字,周贻白判断是“净”字,廖奔认为是“诨”字。两个字不同,决定了画中人角色属性不一样。若是前者,此人就由副净扮演,江湖郎中则由副末扮演的酸。后者则反之。《眼药酸》的“酸”字往往指穷酸迂腐的秀才类型的人物。有学者推断,这幅画的内容,可能讲述的是一个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坑人,坑到一个兵油子身上,闹出一系列笑话的喜剧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者可能是对当时奸商们搞出各种骗术行为的讽刺。

《杂剧图》 (局部)又名《打花鼓》,南宋,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女演员外面所穿的服饰应为一件男装。

在宋代,杂剧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演出形式,它综合了表演与歌唱的滑稽戏,无论在宫廷还是市井都有很高地位。宋杂剧盛行于东京汴梁,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又将这种表演形式带到临安,浙江温州永嘉兴起的杂剧,吸收了北方原有的表演形式,又融合当地民间说唱技艺,逐渐形成“南戏”。而北方金国统治地区的杂剧仍在流行并发展。除了画作,在宋代墓葬出土的砖雕上也常会有表现杂剧题材的图像,例如河南温县宋墓出土的砖雕上有不少表现杂剧演员的形象,他们穿着较浮夸的服饰,男子头上的幞头似为演出用的样式。

(上) 《杂技戏孩图》,宋,团扇,绢本设色,纵 20.4 厘米,横 20.4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的街头艺人全身挂满 19 件乐器,吸引了两名孩童。

(下)仿宋代街头艺人装束复原照 出镜\雪朔 摄影\丸仔

通常和《眼药酸图》一起被研究的另一幅《杂剧图》(《打花鼓》),也能印证这种表演服饰特色。《杂剧图》也是两人,皆为女子扮演,右边女子身上巾帽饰以大花,身穿对襟褙子,腰后插一扇,上书“末色”,扇面从中间裂为二,与《眼药酸图》出现的扇子相同,推测可能是末色专用之道具,用以点明角色。左边女子似乎男女装混搭穿着,脚上似束有绑腿。

宋代时,杂剧通常在围有彩绘栏杆的舞台上表演,这种舞台也被称为“勾栏”。但这种待遇并非每个艺人都能享受,那些没有资格上勾栏表演的人,只能在市井街头临场表演的街头艺人,被称为“路歧人”。宋代画家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里从细节上描绘了一位全身挂满19件乐器的“路歧人”正在表演、两名孩童被深深吸引的场景。

货郎的生意头脑

尽管《眼药酸图》 《杂技戏孩图》等画里艺人为了表演效果,服饰会显得夸张,但其实与《东京梦华录》里“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的记载符合。尤其是那位全身挂满眼睛的江湖郎中,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艺术只是生活的夸张化体现,在杂剧舞台之外的现实社会,宋代郎中的装扮虽然比那位卖眼药的江湖郎中朴实得多,但也一定会带上具有身份标识之物。

(左) 《村医图》, 南宋,李唐,纵 68.8 厘米,横 58.7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医者腰间系有药囊,站立在他身后的药僮侧腰间插着醒目的膏药幌子。

(右)宋代医者装束复原照,携带膏药幌子,让人能一眼得知他行医者的身份 出镜\雪朔 摄影\丸仔

宋代画家李唐的《村医图》就描绘了乡间一位医者在树荫下给病人进行针灸的场景。画中的村医头戴矮巾(明代被命名为“老人巾”),身穿短褐,脚蹬草鞋,衣裤上打满补丁,显然生活很清贫。仅从服饰巾帽来看,这位医者与其他庶民没什么区别,但若注意细节,能看到医者腰间系有药囊,站立在他身后的药僮侧腰间插着醒目的膏药幌子,身上也带有类似物品,正是这幌子让人能一眼得知他们行医的身份。《村医图》里其他人物和场景,生动再现了宋时农村的一角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角从悠然古朴的乡村移回人声鼎沸的城市商业街。无论是灯火辉煌的汴梁,还是歌舞升平的临安,走在摩肩接踵的街道上,总能时不时看见一些穿着夸张服饰的人。或许他们是正在敲锣打鼓、表演杂剧的“路歧人”,但也可能是另一个更常见的职业——向行人兜售货物的货郎。

今天存世的宋代绘画,有大量表现市井货郎这个题材的作品,具代表性的有苏汉臣(传)《货郎图》,李嵩《货郎图》 《市担婴戏》以及佚名宋画《岁朝货郎图》等。这几幅作品中,以苏版《货郎图》细节最多,画中是一位推车兜售玩具的货郎,他身穿绿色交领半臂衫,脚上穿靴,巾帽上饰以红抹额和花朵,造型颇为夸张。更吸引人的是货郎推车上琳琅满目的玩具,挂有木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