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填海造地: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澳门填海造地: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澳门,这颗南海之滨的明珠,自1864年起,通过填海造地将面积从2.78平方公里拓展至33平方公里,不断刷新着城市发展空间。然而,这种“向海要地”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填海造地:澳门发展的双刃剑
澳门的填海造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据统计,截至2011年,澳门半岛的面积已从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扩大到9.3平方公里,增长了3倍以上。这一过程中,澳门不仅在物理空间上实现了扩张,更为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平地资源。
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北京研究人员认为,澳门曾是“中国建设用地比例最高的城市”,其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林地和水体/湿地的大幅减少”。研究显示,1985年至2020年间,澳门的耕地减少了5.97%,大部分被改造为建设用地。
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填海造地对澳门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中华白海豚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环保团体指出,澳门水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它们通常在这里捕食和社交。然而,持续的填海工程已经改变了这片海域的生态环境,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范围受到严重挤压。
环保团体的呼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保团体纷纷发出警告。他们呼吁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这些珍稀物种。
澳门环保志愿者协会建议,在路环南部划定更大范围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并严格限制在保护区附近的开发活动。同时,他们还建议政府公开更多关于中华白海豚分布和活动的科学数据,以便公众更好地参与环保行动。
政府的回应与规划
澳门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采取行动。根据最新规划,澳门将在现有填海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澳门半岛东部和澳门机场东部区域。同时,政府还计划在路环黑沙附近建设生态岛,利用符合标准的建筑废料进行填海,以解决建筑废料处理问题。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完全消除环保团体的担忧。他们认为,生态岛的选址距离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活动区域过近,仍可能对其生存环境造成威胁。此外,有专家指出,澳门的填海工程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避免加剧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寻求平衡之道
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专家建议,澳门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用更环保的填海技术,同时加强海洋生态监测,确保填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澳门城市大学周龙教授团队的研究指出,未来的填海工程“应该从环境和永续性角度出发,进行审慎评估”。他们建议,澳门应建立更完善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同时加强对已填海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
澳门的填海造地工程仍在持续推进。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澳门仍在努力探索一条既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又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关系到澳门的未来,更将为全球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城市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