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牡丹亭》:诗意表达的魅力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白先勇《牡丹亭》:诗意表达的魅力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2024年9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标志着这部经典昆曲作品首演20周年。自2004年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超过400场,吸引无数观众走进剧院,感受昆曲的魅力。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努力——白先勇。
“昆曲新美学”的开创者
白先勇与昆曲的缘分始于1945年在上海观看梅兰芳和俞振飞表演的《游园惊梦》。2000年,白先勇在美国心脏病发,险些丧命。在生死攸关之时,他仍心系昆曲,“上天留我下来,或许还有事情要我完成,比如说昆曲复兴大业未竟,尚待努力”。
白先勇选择《牡丹亭》这部“爱情神话”,原因在于“传统中国文化里情与美的因素很重要,昆曲有美,有情,使我们有回家的感觉。它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在改编过程中,白先勇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理念——“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这种理念贯穿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始终。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昆曲美学与现代舞台美学完美结合。白先勇在保留昆曲“四功五法”(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现代灯光、服装、舞美等元素,使这部古老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剧本改编方面,白先勇将原作55折浓缩为27折,分为上本《梦中情》、中本《人鬼情》和下本《人间情》三本演出。这种改编既保留了原作精华,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正如白先勇所说:“我们有个原则,即尊重传统而不因循传统,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青春版《牡丹亭》是正宗的昆曲,保留着昆曲基本的美学和传统‘四功五法’,同时将现代审美的灯光、服装、舞台很谨慎地注入其中。”
诗意表达的美学追求
白先勇对《牡丹亭》的改编,充分展现了昆曲的象征性、写意性、抒情性和诗化特点。在《游园惊梦》一折中,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这段“惊梦”不仅是两个人的相遇,更是青春与爱情的相遇,是生与死的相遇。白先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种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寻梦》一折中,杜丽娘在梦醒后重游后花园,寻找梦中情人。这段戏通过优美的唱腔和舞蹈,展现了杜丽娘内心的悸动和对爱情的渴望。白先勇通过这种写意的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
文化传承的使命
白先勇对《牡丹亭》的改编,不仅仅是对一部经典作品的重新诠释,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向世人展示了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昆曲。
2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所到之处皆引发青年观众关注。新书中提到,在投资人辜怀箴看来,白先勇带领的团队在复兴昆曲时“可以有此完美的结局”,皆因“凡参与的每一个人,都同心协力地为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大家有志一同,不计较,不排挤,没有私心,共同努力。这证实了大陆、香港、台湾都认同同一个中华文化”。
白先勇曾说:“昆曲有六百年历史,有一套成熟的美学,它是象征性的、写意的、抒情的、诗化的。这是昆曲的根。”青春版《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服装、灯光、道具等现代舞台美学很谨慎地融入进去,因此看起来既是正派昆曲,也符合21世纪年轻人的审美观。
结语
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不仅让一部经典作品重获新生,更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他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国人最深的感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至情至美。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白先勇的作品让我们重新感受到那份久违的诗意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