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AI换脸技术翻车,观众直呼“辣眼睛”
《传说》AI换脸技术翻车,观众直呼“辣眼睛”
2024年7月上映的电影《传说》,作为成龙主演的新片,大胆尝试了AI换脸技术,试图还原27岁的成龙形象。然而,影片上映后,AI换脸技术的表现却引发了观众的广泛批评,被认为效果不佳,甚至产生了“恐怖谷效应”。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AI换脸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也引发了人们对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深思。
AI换脸技术在《传说》中的应用与效果
《传说》是2005年经典电影《神话》的续集,采用古今双线叙事结构。70岁的成龙负责现代戏份,是一位研究历史的资深教授,因在考古中挖掘出了神秘的萨满古玉,他在梦境里反复穿越,牵引出古代的他(即赵战)与匈奴公主梦云(古力娜扎饰)的前世爱恋。影片中,由“AI成龙”扮演的西汉武将赵战戏份占比高达70%,成为了电影的绝对主角,而成龙大哥本人戏份还不到其一半。
然而,这位“AI主角”的表演,却成为观众吐槽的焦点。自出场的第一个侧颜开始,“AI成龙”就让观众发觉了许多的不对劲。大银幕中,这位没有皱纹的青年,面部有大量高光,像自带3D磨皮滤镜,光滑程度和其他演员不在一个图层里。有影迷感慨道:“成龙的第一个AI镜头,比(女主角)古力娜扎的脸还滑。”
除了面部皮肤问题,“AI成龙”无论是表情、神态,还是眼神,都充满了违和感。比如被人用剑压着挣扎,马上就要小命不保时,他本应咬紧牙关,表情效果却像露齿一笑;受伤倒地时,面部本应狰狞,他却眼神飘忽,神色安详;再比如,出生入死的兄弟为救自己牺牲时,本应悲痛欲绝的他却嘴角疯狂上扬,眼神涣散没焦点,定睛一看五官还有点歪......无论情节悲喜,“AI成龙”永远挂着上扬角度固定的微笑,哪怕经历了人生重大打击,有人遇险、遇难,他都只会扬天张嘴,做出不明所以的疑似哭泣表情。
面部表情单一缺乏观赏性,动作形体上也无法转头超过90度角。“该悲伤的时候仿佛在笑。这充分说明AI在电影市场完全不适用。”有豆瓣网友如此评价。而除了AI技术水平有限引发的诸多槽点,“AI成龙”营造的AI滤镜感也破坏着影片在观众心中原本的加分点。为了表现诚意,《传说》中千军万马的战争大场面,是在新疆军马场实际拍摄的。但有影迷表示:“在实际观影中,看到AI的‘主角’,内心的想法是,这些画面会不会都是AI合成的?很难沉浸影片之中。”
从《传说》的口碑与票房来看,主创们设想“AI成龙”带来的美好前景,并未被观众所接受。在不少观众看来,用明星的数字人来演绎电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亵渎。
AI换脸技术在电影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AI换脸技术,也被称为Deepfake技术,主要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特别是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这些算法能够分析大量的人脸数据,学习人脸的特征表示,并据此生成或替换人脸图像。在电影制作中,AI换脸技术可以用于修复演员形象、复原历史人物、创造全新角色等。
尽管AI换脸技术在《传说》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其在电影行业的应用前景依然广阔。以《流浪地球2》为例,该片通过AI技术实现了刘德华和吴京的年轻态样貌,这种技术被称为“De-aging”(数字换龄)。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剧组结合了AI技术和人工调节,以恢复演员年轻时的面部细节和表情。这种技术的成功运用,展示了AI换脸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巨大潜力。
然而,AI换脸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效果自然度:目前AI换脸技术在电影中的效果还难以达到完全自然。观众在观看时容易察觉到人脸边缘的不自然、表情僵硬或眼神涣散等问题。这需要技术团队不断优化算法和后期处理技术,以提高效果的逼真度。
技术成本:AI换脸技术的制作成本较高,包括面部扫描、三维建模、后期匹配和修饰等多个环节。这使得该技术在大规模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法律和伦理问题:AI换脸技术可能涉及侵犯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问题。同时,该技术也可能被用于制作虚假视频或传播不实信息,引发伦理争议。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AI换脸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传说》的案例引发了我们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思考。技术是艺术创作的工具,但并非艺术本身。AI换脸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应该服务于故事表达和艺术呈现,而不是成为吸引观众的噱头。
正如《流浪地球2》视效总监徐建所说:“用AI进行人物的增龄减龄,他们称为"De-aging",也就是数字换龄。其实底层就是现在做AI换脸最常用的Deepfake。换个脸,很简单,短视频平台上都有无数,但是要对得起电影这种级别,扛得住大荧幕,那难度就不是一点点了。在《流浪地球2电影制作手记》里,视效总监、MOREVFX 创始人徐建,就写了非常详细的思考和解答。因为AI会像美图磨皮一样,把你脸部的皱纹全部都去掉,然后导致你的人物脸部没有任何细节可言。就跟《传说》里面的AI成龙一样。但是真实的角色,脸上有时候是有伤的、有疤的、有皱纹、有表情的。所以换完脸以后,这些细节其实都会被AI去掉,只能靠人工,来把这些细节加回来。为了保证效果,以及对观众的负责,所以他们是纯粹的,"人工+智能"。他们要考虑哪些是肌肉产生的褶皱,哪些是年纪产生的皮肤纹理,然后一点点的全部在AI换脸后的基础上,全部重新做回去,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且年轻化其实简单很多,因为你是有参考的,但是比如像沙溢的角色,是要增老30岁的,那在这基础上,出了需要化妆部门配合,他们还得去研究人变老是会产生什么变化,比如哪里的骨质、胶原蛋白、脂肪会减少,然后针对性的调整人物的模型等等等等。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AI在不同镜头里帮《流浪地球2》剧组完成三成到七成的工作,剩下的全要靠艺术家手动调节。你看,多难。”
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艺术创作的核心仍然是故事、情感和人性的表达。AI换脸技术应该成为电影人手中的画笔,而不是替代品。只有当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结语: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传说》的AI换脸技术翻车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技术的发展不应脱离艺术的轨道。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流浪地球2》那样,将AI技术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作品。同时,我们也期待AI换脸技术能够不断进步,为电影创作带来更多惊喜。但无论如何,技术始终是为艺术服务的,只有当技术与艺术相得益彰,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