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四季养生: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实践
顺应自然,四季养生: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实践
“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这一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四季变化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与自然的关系,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养生实践。
“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解读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理念与生物钟、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等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研究表明,人体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密切相关。例如,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体内的褪黑素水平会上升,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疲劳等症状,这就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因此,通过调整作息、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维护身心健康。
四季养生的具体方法
春季养生:养阳为先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时节。此时养生应以养阳为主,保护好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在饮食方面,春季应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菜等,少吃性寒生冷的食物,以免损害人体稚嫩的阳气,不利于气血运行。同时,春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酸多甜,以养脾气。这里介绍一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入肝;苦生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由于春季肝气旺,当过于旺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脾,因为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因此中医认为“当春之时,食应减酸宜甘,以养脾壮阳。”
春季有多风、多寒、多湿的气候特点,饮食应以辛温、甘甜、清淡为主,因为辛温能驱寒,甘能健脾,淡能利湿,使人体能抗拒风寒、风湿之邪的侵袭,减少患病。另外,很多人总觉得没睡醒,提不起精神,浑身懒洋洋的。这种现象叫做春困。 由于冬春两季的气候变化大,人的身体需要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人们在寒冷的冬季和初春时,受低温的影响,皮肤汗腺会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保持体温恒定。进入春季,气温升高,皮肤毛孔舒展,供血量增多,而供给大脑的氧相应减少,大脑工作受到影响,生物钟也不那么准了。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有显著影响:如天寒时气血凝滞沉涩,天热时气血畅通易行。春天,气候变暖,气血活动也随之加强,人体新陈代谢活跃起来。对此变化,健康的人能够很快适应,体弱多病者以及老人孩子则易产生不适应症,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春季在疾病的防治上要早做准备。
在起居方面,春季应夜卧早起,顺应阳气生发。衣着方面,要随着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可以微微出汗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换气,使室内充满新鲜氧气和阳光。
在精神调适方面,春季阳光明媚,万物生长,人们应该借此时机调养精神,使情志疏泄条达,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暴怒,更忌忧郁,这样可以使阳气疏泄,肝气调达,身心健康。春季属木,五行属肝,在春季身体的新陈代谢与肝关系必切。春季肝气旺盛得长发,人的精神会焕发。如果肝气长发太过时,肝火过旺了,会出现易怒、头晕目眩、肋疼等症;相反如果肝气郁结不舒,肝气失调时,就会产生肝脾不和、精神抑郁、月经不调等症状。这些都会损害肝脏,影响身体。所以春季养生应保持心情清净,减少人际关系中不愉快的纷争。
在运动锻炼方面,春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人们应该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春捂防寒方面,春季虽然阳气生发,但气温仍然较低,且多风多雨,因此要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早晚气温较低时,要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在养肝方面,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肝主疏泄,恶抑郁,养肝的关键在于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养肝作用的青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荠菜等。
春季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在避免过劳方面,春季阳气生发,人们容易感到疲劳。因此,在春季养生中,要避免过度劳累。工作和学习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夏季养生:养心为重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也是最需“养阳”之时。那夏天该如何养阳?其实两千年前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早有答案。今天,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张其成教授为大家分享“夏季养生真谛”。
“夏季需养阳”的说法,原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念提倡“顺时养生”,即根据四季时节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饮食和情绪等。
四时之中,春天草长莺飞,万物阳气生发,而夏季气温升高,阳气更加茂盛,此两季为何反而更重“养阳”?
张其成解释,这是因为:
一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浮越于外于上,所以人会感觉热,但是内里却是比较虚寒的。加上夏季好出汗,人们都爱吃寒凉的食物,导致内在更加虚寒,故需“养阳”、“温阳”。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便正是应了生姜为温阳的食物,有散寒、解毒之效,夏日食用,更对去除人体内在的寒凉有帮助。
二来“养”强调的是“顺应”,即人体与自然的互动、互通,要顺应春生夏长的时节之气,以此方能“养阳”。夏季通心,五行属火,阳气重,为“阳中之阳——太阳”,所以还要注重养心阳、养心血。多吃红豆、红薯等红色食物,以及樱桃等应季生长的食物,红色食物入心经,这些都是夏日养心的“好物”。
夏日养阳也要注意“清心火”,可以适当喝点苦丁茶,吃点苦瓜、苦菊、芹菜一类微苦、降火的食物。但要避免“泄阳”,应少食冰西瓜、冰淇淋一类的食物,选择“自然乘凉”的方式降温,少躲到空调房中,避免体质变得虚寒。
三来“养好心神”也有助于夏日养阳。炎炎夏日易使人急躁烦闷,而夏天养生一定要保持平和的状态。夏季天气炎热,人容易睡不好,所以在起居上要坚持晚睡早起,因为夏季白天长、晚上短,睡觉时间可以适当推迟,但再晚不能晚于23点,23点到1点是适合深度睡眠的子时,一定要进入睡眠。同时在白天加上一定的午休时间,这便是夏日顺应自然、调养心神的好法子。
秋季养生:养肺为主
《黄帝内经》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人应早睡早起,以保持神志的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秋属金,金主肺,所以秋天适合养肺。肺主升清,通达水液的代谢,而秋天气候干燥,气体的交换容易影响肺功能。尤其是入秋后天气渐冷,肺气易损,肺部疾病高发,所以养肺显得特别重要。可多吃蜂蜜、枇杷、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以益胃、养肺、生津。
秋季早晚温差大,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睡卧不可贪凉。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物。对于平时缺乏运动的人来说,时常刺激按摩双手,对健康大有裨益,尤其能够起到养肺功效。方法:两只手十指张开,掌心相对拍打手心100次。以掌心微微发红发热的程度为宜,拍完搓一搓双手。
秋季主“收”,万物趋向于以收藏为用,人体的代谢废物也易在体内蓄积,导致各种疾病。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身体三通:大便通、小便通、汗液通。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正常人每天吃500克左右的蔬菜、适量粗粮是远离便秘的好方法。
冬季养生:养肾为要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养藏之道也。”冬天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人应该早睡晚起,不要妄事操劳;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
冬季寒冷,补肾正当时。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这时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睡眠是养护肾脏的重要一环,尤其要睡好“子午觉”。中医所说的“子午觉”,即每天子时(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及午时(中午11点到1点)是养肾最需要睡觉的时段。
冬季养生重在养神,要“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阳气最弱,阳气是闭藏的,人要随着阳气的闭藏而闭藏,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子时之前睡觉,卯时之后起床,日出后锻炼身体,可以避免寒气的侵袭。
冬天调神的原则就是要把神志、意志、情绪潜伏隐藏,冬天情绪要平静,不能悲观,要平和、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保持乐观心态。
冬天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避免严寒,保持温度,不要让毛孔舒张出汗,免得闭藏阳气散失掉。冬天寒冷,寒主收引,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使许多旧病复发或加重,特别是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这些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死亡率急剧上升,要特别注意保暖。
肾喜温,可以吃一些温性的补肾食品,比如核桃、枸杞、黑芝麻、龙眼肉等,有一道佳肴当归羊肉汤,“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冬季是体虚之人进补大好时节,结合自己体质适当进补。
最后教大家一个养肾方法:肾俞按摩法,按摩时先将两手搓热,两手竖着放,掌心分别对准一左一右两个肾俞穴,然后上下搓五分钟,将肾俞搓热,坚持每天做。对养肾保肾有好处。
现代生活中的实践建议
在现代生活中,虽然我们身处都市,但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实践“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
调整作息:尽量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夏季可以适当晚睡,但不要超过23点,冬季则应早睡晚起。
合理饮食:根据四季特点调整饮食结构。春季多吃清淡食物,夏季注重养心,秋季润肺,冬季补肾。同时,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保证营养均衡。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阳气。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可以通过冥想、静坐、听音乐等方式舒缓压力。
环境选择:尽可能选择靠近自然的居住环境,多到公园、绿地等地方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感受自然气息。
穿衣调适: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定期体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天人合一”理念不仅是一种养生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让“天人合一”的智慧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