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陪伴后教育”:李希贵详解家庭教育关键四步
“先陪伴后教育”:李希贵详解家庭教育关键四步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这是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内化过程至关重要。那么,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改善青少年的内化倾向呢?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十大原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陪伴:家庭教育的起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感到时间紧迫,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陪伴孩子。然而,李希贵校长指出,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这种陪伴不应该是带有目的性的,而是纯粹的、无条件的。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往往会不自觉地进入“训导模式”,这其实是最让孩子反感的。真正的陪伴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比如一起共进早餐、晚餐,一起玩家庭游戏,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即使平时工作再忙,也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定期带孩子去爬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
这种无目的的陪伴能够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更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教育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底线与规则:培养自律的基石
在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为孩子设定明确的底线和规则。李希贵校长强调,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未经允许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底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适时调整。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与孩子一起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并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这些底线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同时还需要明确相应的惩戒措施。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玩玩具”等。这些内容可以写下来甚至打印出来,一份贴在孩子的房间,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
然而,仅仅设定底线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规则。与底线不同,规则需要与孩子协商制定。父母不能单方面决定,而是要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制定好的规则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父母要和善而坚定,重点是让孩子理解规则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强迫他们遵守。
培养习惯:从设计策略到搭建阶梯
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明确的规则之后,接下来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了。李希贵校长指出,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设计一些策略,给孩子搭建一个“脚手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好习惯。
以培养阅读习惯为例,父母可以每次出门都带上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近最喜欢的书。即使在外面不一定会看,但让孩子知道小书包里随时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种暗示本身就是一种“脚手架”。对于饮食习惯,可以先让孩子在食欲较好的时候吃他们通常不喜欢的蔬菜。要培养按时睡觉的习惯,可以规定家庭作息时间,将睡前15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
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因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刚开始学吃饭时可能会弄得一塌糊涂,但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学会使用筷子和勺子。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搭建阶梯,化难为易。比如想让孩子整理房间,可以先给孩子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们具体的操作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时,可以先从插画版的文字书开始,作为从绘本到纯文字阅读的过渡。
鼓励与反思:持续改进的关键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和反思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李希贵校长指出,父母往往批评太多,表扬太少。事实上,孩子好的行为通常占85%以上,不好的行为只占15%左右。父母应该培养随时鼓励孩子的习惯,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让这些好的行为固化成习惯。
对于那15%的不良行为,父母需要定期与孩子一起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帮助孩子总结问题、分析原因、找到改进的方法。重要的是,这种反思应该是定期的,而不是随时发生的。同时,每次反思都应该针对具体的行为,而不是对孩子本人进行评价。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通过陪伴、设定底线和规则、培养习惯、鼓励和反思,父母可以为孩子的内化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发现并培养这些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