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达西的智慧牧场:草原生态保护的新潮流
牧民达西的智慧牧场:草原生态保护的新潮流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一位名叫达西的牧民,正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谱写着新时代草原牧民的创业传奇。
从草原到网红:达西的成名之路
达西出生在鄂温克草原一个普通牧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2020年春天,达西偶然接触到短视频平台,开始用手机记录草原上的日常生活。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星空,从羊群的欢腾到草原的宁静,每一个细节都被他用心捕捉,并分享到短视频平台上。
没想到,这些充满草原风情的视频迅速走红网络,达西变成了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主播。有了粉丝基础后,他开始尝试销售家乡的牛肉干、奶制品、民族手工艺品等特产。他的真诚与热情感染了无数网友,不仅为家乡农牧特产打开了销路,还为当地牧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渠道。
智慧牧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达西的智慧牧场,是传统畜牧业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在这里,牧民不再需要挥舞马鞭放牧,而是手握遥控器操控无人机。家家牧户设有饲草料智能化“中央厨房”,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配制出科学营养的“营养大餐”。
这种新型放牧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草原生态保护做出了贡献。通过精准控制放牧时间和区域,避免了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的破坏。同时,智能化的养殖方式也有助于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政策支持:牧区转型的助推器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推动牧区转型升级,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9年6月,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创建了“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成立新巴尔虎右旗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
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已经培育新型主体示范社620个。这种“公司+牧户”、繁育托养、供销合作社等产业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还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文旅融合:草原经济的新引擎
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进牧、文、旅、体融合发展。20世纪90年代,鄂温克旗锡尼河东苏木、西苏木部分牧户率先利用家庭牧场,依托巴彦呼硕敖包“天下第一敖包”的品牌影响力,开展服务旅游产业的经营活动。
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集餐饮、住宿、观光、研学体验、传统体育项目赛事等为一体的牧文旅体融合发展业态。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内蒙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而且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展望未来:草原牧曲更壮美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协副主席安青梅认为,现代畜牧业应该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以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畜牧业。它不仅要引导牧民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草原保护和生态修复,还要有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促进牧民增产增收。
“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加码下,牧区各族儿女将继续发扬蒙古马精神,挥舞马鞭,扬蹄奋进,唱响新时代的草原牧曲,谱写新时代的壮美乐章。”对于未来,安青梅充满无限憧憬。
达西的故事,正是新时代草原牧民奋斗历程的一个缩影。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草原牧民们正用智慧和汗水,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