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揭秘懒惰:三大要素助你重燃行动力
心理学家揭秘懒惰:三大要素助你重燃行动力
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但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克服懒惰。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懒惰的本质,并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你重新点燃内心的火焰,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有这样一句话:“今日所逃避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未来的自己埋下的隐患。”
按照常理,每个人在这短暂的人生旅程中,都应该怀揣着或多或少的目标。无论这些目标多么宏大或微小,它们都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遗憾的是,尽管大多数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但却往往败给了自己的惰性。相反,那些生活条件更为艰苦的人们,却以他们的坚韧与毅力,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励志典范”。
记得曾有一则报道讲述了一位美国黑人,他生来就没有完整的四肢,仅在左手上留有两根手指,依靠假肢才能行走。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由于对音乐充满热爱,他选择了学习弹钢琴。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能够将听到的旋律转化为指尖下的乐章,用他那仅有的几根手指演奏出动人的曲调。最终,他在YouTube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视频,并获得了五百万次的播放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人物。
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即便拥有健全的身体,却依然不愿迈出哪怕一小步,比如懒得下楼取一份外卖,或是不愿付出努力去掌握一项新技能。
这已经是与我们自身紧密相关的事情了,更不用说其他更为复杂的情况了。
正如蔡康永所说:
“15岁时觉得游泳很难,于是放弃了;到了18岁,当你喜欢的人邀请你去游泳时,你只能说'我不会’;18岁时觉得英语很难,于是放弃了;到了28岁,当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机会需要英语能力时,你又只能说'我不会’。”
人生中的许多遗憾,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虽然我们心中常常充满着进取的意愿,但仅有这样的愿望是不够的。真正能带来改变的,是我们必须战胜自己的惰性,付诸实际行动。
为何懒惰如影随形?
懒惰是人性的一部分,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斯科特·派克提出,克服懒惰的过程实际上是从生到死的持续斗争。这意味着,要解决懒惰的问题,首先我们自己就不能懒于行动。
当你意识到自己陷入懒惰时,这通常代表你尚未建立起明确的行动指南。在这种状态下,你可能会觉得任何行动都没有意义,或者即使设定了目标,这个目标对你来说也不够吸引人,无法激发你的积极性,结果导致你依旧沉溺于懒散之中。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B.J. Fogg教授,专注于行为科学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名为FBM的行为模型(Fogg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行为的发生需具备三个要素:
- 动机(Motivation)
- 能力(Ability)
- 触发器(Triggers)
依据此模型,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我们会深陷于懒惰之中。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动机,同时对需要完成的任务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且没有有效的触发机制来促使行动,那么我们便会倾向于拖延,从而形成懒惰的习惯。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阐明这一点。
假设你是一个不擅长言辞的人,总是羡慕别人能够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内心深处也渴望自己能够如此。
你可能尝试过改变现状,但常常会觉得,现有的沟通水平已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提升口才的愿望并不强烈(Motivation),于是继续维持现状,放任自流。
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心仪的对象,渴望开始一段浪漫的恋情。然而,面对心仪之人,你发现自己完全不知如何开口,缺乏与异性交流的能力(Ability),最终只能让这段感情随缘发展。
在几次类似的经历后,你受到了刺激(Triggers),决心做出改变,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改善这一状况。
此时,你内心充满了强烈的信念:唯有自我蜕变,方能迎来崭新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克服懒惰,实现个人成长,便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整日无所作为,有想做的事情却迟迟未行动,那很可能是因为缺少了FBM模型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要摆脱懒惰,就需要逐一找回这些缺失的元素。
提升内在动机的方法
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如何提升行动力的问题,其中一位作者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这位作者建议,在采取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 你到底有多想要?
- 如果晚一点得到可以吗?
对于前两个问题,大多数人可以轻松回答,但在面对第三个问题时,答案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追求目标的决心。
那些决心坚定的人,会因强烈的动机而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动。反之,如果动机不足,即便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表现得很渴望,但当实现目标的时间被延后时,很多人就会显得无所谓,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当前的状态,即便目标未能达成,也能接受现状。
试想一下,你现在设立的目标,无论是减肥、提升口才还是坚持阅读学习,哪一个如果推迟一点实现,会让你感到生命受到威胁呢?实际上,并没有。
这些长期目标如果没有实现,并不会立即危及我们的生存,但却会在日积月累中,如同慢性自杀一般,侵蚀我们的生活品质。直到某天回望过去,我们才会懊悔,如果当时更加努力,如今的自己会有多么不同。
为了避免这种事后遗憾,你需要关注当下,并提升你的行动动机。而增强动机的关键在于调动情感。
我们的动机往往与情绪紧密相连,积极或消极的感受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创造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让自己沉浸其中,感受当中的情绪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如果你想学钢琴,并希望在结婚典礼上演奏给自己的妻子听,让在场的人士对你产生祝福的感觉。想象那时宾客对你赞赏的目光,以及随之而来的喜悦,这种憧憬能极大地激励你去练习。
若仅仅是想象无法激起你的共鸣,你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场景来体验。例如,为了提高口才,你可以观察那些善于表达的人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演讲视频等多种途径,了解掌握这项技能后可能带来的正面反馈,从而强化内心的动机。
历史上的项羽,在看到秦始皇巡游时的威严排场后,说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就是一个通过具体情境激发内在动力的好例子。
找到那些让你充满激情的事物,并赋予它们行动的意义,这样你便不会轻易被惰性所困。
逐步提升所需的能力
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处理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会消耗不同层次的意志力。因此,试图立刻彻底改变自己是不现实的,这样的目标不仅难以持久,而且很快就会让人放弃。
要培养某种能力,我们应该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
虽然这种方法短期内可能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但它能确保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满足部分需求。通过保持学习—满足部分需求—从中获得动力—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满足更多需求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能够稳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游戏化”的理念来促进这一过程。未来学家Jane McGonigal在其著作《游戏改变人生》中提到,我们可以将玩游戏时的心理优势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挑战中。
举个例子,有个十岁的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有一次他来朋友家,被告知同学在玩一款足球游戏,想试试看。于是朋友帮他下载了这款游戏。
起初,不仅孩子,就连朋友这个大人,第一次玩电脑足球游戏也摸不着头脑。为了教会孩子,朋友查看了一些基础的操作指南,设置好键盘,然后开始了第一场比赛。
最初的几局,他们几乎每次都输,经常会被对手攻入三个以上的进球,因为对射门和传球的按键还不熟悉,还没来得及操作就被对手断球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朋友把游戏难度调到了最低。
结果发现,难度一降,对手就像失去了活力,不再积极抢球。这样,他们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探索各个按键的功能和配合技巧。
经过几轮尝试,在这种难度下,他们已经能够攻入对方三个以上的进球;玩得越多,甚至可以打进七八个球。
在胜利带来的成就感驱动下,他们逐渐将游戏难度调整回正常水平,双方互有胜负。随着技术的提高,即便是在高难度模式下,他们也能攻入两三个球,多数情况下还能取胜。
这种胜利的喜悦让他们不断专注于提升操作技巧。在教会孩子的同时,朋友也学会了这款游戏。如果一开始就选择高难度模式,很可能会因挫败感而放弃,什么也学不到——除非你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当然,如果你能这样,就不会懒惰了。
就像一个从未玩过这类游戏的人,也能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基本技能(虽然不需要达到专业水平,但足以应对日常娱乐),对于其他领域,为什么不尝试类似的渐进式学习方法呢?
也就是说,先学习一些简单的内容,用这些知识来满足我们的初步需求。在获得满足感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再次满足更深的需求,并由此继续学习更加复杂的知识。
循环往复,直到完全掌握这个领域为止。
因此,无论是提高口才还是其他技能,如果觉得任务过于艰巨,可以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降低难度,逐步完成。
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并获得成就感时,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例如,想要提升口才能力,从日常对话中获得的成就感,通常会比从与客户谈判中获得的更容易也更多。
越容易上手的任务,就越能帮助我们克服懒惰。
建立触发机制
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即使我们有再多的动力,也很难真正采取行动。
根据B.J. Fogg教授的研究,触发机制的形成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触发机制必须能够被我们察觉;
- 触发机制需要与我们想要执行的行为相关联;
- 我们需要同时具备执行该行为的动机和能力;
触发机制既可以是外部的,例如设置闹钟提醒自己在特定时间点进行某项活动;也可以是内部的,比如每当意识到自己无所事事时,便立刻坐下来读书。
当一个触发机制被我们识别,并与我们的目标行为建立了联系,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和动机去执行它,那么我们就能启动行动。
同时,建立触发机制也是培养习惯的过程。
比如,将自己置于一个没有娱乐设备的环境中,会更容易集中精力工作,那么这个环境就成了促使你行动的触发机制。通过这样的环境,你可以逐渐养成专心工作的习惯。
写作时也是如此。
拥有强烈的写作动机,加上相应的写作能力,最后在特定时间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编辑软件,这个动作就能触发写作的过程。
每个人的触发机制不尽相同,找到并建立适合自己的触发机制,就能逐渐养成行动的习惯,从而摆脱惰性。
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达成目标,想要实现理想,必定要经历一段艰辛的过程。
然而,仅仅抱有进取的愿望,却满身懒惰,最终只会让人生充满痛苦与挣扎。
选择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真正能够改变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明确自己努力的理由,逐步培养行动的能力,并通过触发机制形成进步的习惯,这样你就能收获一个全新的自我,乃至一种全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