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证实:中国是东南亚“和平文化”发源地
云南发现证实:中国是东南亚“和平文化”发源地
2月16日和23日,以武汉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的联合考古队,在国际人类学(SSCI)经典杂志《L’ Anthropologie(人类学)》,分别发表了《中国西南地区和平技术复合体近十年来新发现的初步报道》和《中国西南地区硝洞遗址的超大型和平文化石器工具》两篇论文,这一成果发现,已消失的史前人类的“和平文化”石器遗存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广泛分布。
沧源农克硝洞遗址2019年考古发掘场景。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供图
这一成果是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云南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与云南临沧市文物管理所、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的。
和平文化是法国旧石器考古学家科拉尼20世纪20年代发现于越南和平省的旧石器时代石器组合,此后近100年间,在东南亚大陆国家被发现广泛分布,迄今在东南亚已经发现近200个遗址。曾有西方学者认为,此类文化的源头应该在中国西南地区,但长期未发现考古学证据。200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资助的边境考古项目调查期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发现多处线索,经与东南亚考古遗址对比,确认属于同一类文化遗存,而且是该文化最早的源头,并于2015年发表,在国际考古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此后的连续调查和发掘,又发现多处文化遗存,总数已达10多处,证实了和平文化在我国云南西部广泛发布。此次发表的成果发现的沧源农克硝洞遗址有数量可观的超大型石器组合,超出常规使用的尺寸范围,为我们了解和平人群的生产生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考。
沧源硝洞遗址巨型石器和普通石器尺寸对比。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长期跟踪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认为:“和平人类”是智人分化出来的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狩猎-采集人群,生活于距今45000-3000年间,最终因为农业人群文化的压力从东南亚大陆消失。目前学术界对其体质人类学特征还知之甚少。有幸的是,近年来,最新的古DNA研究结果推测和平人群遗传特征的基本脉络:
和平人群可能最早从4.5万年前从中国北方田园洞人分出来的一支的早期现代人中分出来,在中国西南国际河流流域繁衍并向东南亚大陆扩散,在东南亚大陆边缘地区与壮侗和南岛语先民混合,最终3000年前融合到了东南亚土著人群中。和平人群后期的南迁和在中国大陆的消失可能因为来自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小米)人群和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人群(稻米)的迁入的生存空间竞争。
和平技术复合体以苏门答腊式石器(砾石周缘单面加工的多功能工具)、短斧、砍砸器、半块砾石工具、石片工具和研磨器等为组合特色,这些器形的功能和对后期新石器乃至金属工具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西双版纳澜沧江流域发现的苏门答腊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积极与东南亚国际河流流域国家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探索和平文化及其人群演化的来龙去脉,为探讨万年中国文化史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提供重要线索。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吴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周玉端分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吉学平研究员、云南大学杨青副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英华教授、周玉端副教授分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此项研究得到国际文物局中老中缅边境考古调查、沧源岩画及其相关遗址调查和沧源农克硝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经费的资助。
本文原文来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