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匠心独具,文化新生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53:0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匠心独具,文化新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片被誉为“歌舞之州、生态之州、人文之州”的神奇土地,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自然风光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里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更是一座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黔东南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名单,充分肯定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

01

丰富的非遗资源:文化传承的生动见证

黔东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全州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有56项78处,涵盖歌舞、技艺、节庆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蜡染、苗银和苗绣这三项传统工艺,它们不仅是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侗族服饰为例,黔东南州的侗族服饰因地域差异而形成多个支系,仅女盛装就有近40种之多。2014年,侗族服饰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邬克兰自1966年开始学习侗族服饰制作,其设计的尚重侗族男士花背心如今已得到广泛推广,产品远销法国、德国等国家。

02

“非遗+”模式:创新传承的黔东南实践

面对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黔东南州积极探索“非遗+”模式,通过文旅融合、非遗进校园、品牌创新等多种途径,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新活力。

文旅融合:让非遗“活”起来

丹寨县的“银匠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国春创建的小村,占地面积50亩,共有房屋30多栋。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苗族银饰锻制、蜡染、刺绣、古法造纸、鸟笼制作等多种非遗项目的设计和加工过程。王国春表示,创建“银匠村”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通过集中展示和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传统技艺。

非遗进校园:让非遗“传”下去

近年来,黔东南州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目前全州已有323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在榕江县,毕业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的侗族姑娘杨想妮,2023年返回家乡,投身于公益性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事业中。她与同龄伙伴王婷一起,利用周末时间给村里的孩子上课,前后持续21周,参与学员近千人次。

品牌创新:让非遗“火”起来

本土品牌的崛起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苗药轻养生品牌“前养”为例,该品牌在产品研发时期,与五十多位苗医对话,将传统药方与当代年轻人养生的需求精准结合,推出养生锤、鼻吸棒、足浴包等颇受欢迎的产品。同时,前养还将苗绣作品中的经典图腾加入产品包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03

传承挑战: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

尽管黔东南州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以苗医药和苗绣为例,这两项非遗项目正面临失传的风险。

据丹寨县苗医药文化传承协会副会长任医生介绍,2015年黔东南州还有两千多名苗医,而现在只剩下四五百人。苗医药的学习难度大,缺乏统一、完整的理论总结,且很多苗医不愿分享药方,导致传承困难。此外,苗绣的学习过程同样艰难,一位82岁的施洞苗绣非遗传承人张奶奶表示,掌握一种绣法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学习和训练,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还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04

未来展望:多方协同共促非遗发展

面对非遗传承的挑战,黔东南州正积极寻求破解之道。政府、企业、传承人等各方力量都在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政府层面,黔东南州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培训项目等方式,为非遗传承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文化部门要求苗医药传承人每两年至少收一位徒弟,否则将撤销非遗传承证书。同时,政府还为开苗医馆的苗医提供租金补贴,并推动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参加专业培训。

企业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通过创新产品开发、品牌营销等方式,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力。如前养品牌,不仅推出了融合传统药方的养生产品,还通过产品包装和线下体验店展示苗绣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苗族非遗。

传承人层面,许多非遗传承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例如,苗药传承人杨元良在凯里开辟植物园,以自然友好的方式种植各类珍稀苗药;蜡染传承人张义苹入驻“银匠村”,不仅传授技艺,还拓展了自己的增收渠道。

2023年,黔东南州成功创建并被正式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标志着当地非遗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未来,黔东南州将继续秉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向纵深发展。

黔东南州的非遗传承之路,是一条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平衡之路。在这里,古老的非遗技艺不仅得到了保护,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一次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各方努力下,黔东南州的非遗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