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带鱼价格暴跌背后:渔业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舟山带鱼价格暴跌背后:渔业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近日,舟山国际水产城和普陀东河市场的带鱼价格出现大幅下跌,一斤一条规格的雷达网带鱼价格从去年的45-55元/斤降至现在的35元/斤,跌幅接近两成。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纷纷讨论带鱼价格波动背后的原因。
价格暴跌的背后: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带鱼价格的暴跌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自然因素来看,台风和冷空气的影响不容忽视。以杭州为例,台风过后东海现捕海鲜大量上市,杭州水产市场每天来货量迅速攀升。市场管理方表示,目前午间的冰鲜交易区来货,用的都是4.2米冷藏厢式货车从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市运来的货源,主要有带鱼、鲳鱼、小黄鱼、红虾、滑皮虾、龙头鱼等等。没有台风和冷空气影响时,市场之前每天白天的来货量是15车。凌晨的梭子蟹交易区,大概每天来货30车。台风和冷空气影响这些天,市场缺货断档的情况持续了一周。这一周的冰鲜交易价格相对魔幻,因为没有新货补充,原本最便宜的东海龙头鱼,一箱(25公斤)价格暴涨到900元,相当于批发价17-18元/斤。好在这两天东海捕捞产能恢复,龙头鱼价格迅速回落,目前批发价300-400元一箱,相当于6-7元/斤。浙江全面开渔后,杭州海鲜市场增量较多的还是带鱼和鲳鱼,但目前的规格普遍偏小,而且价格还不是最实惠的时候。比如,5-6两重的鲳鱼,批发价50-60元/斤,7-9两重的带鱼,批发价14元/斤。不过,现在海上捕捞量还在恢复阶段,市场经营户黄先生就建议大家,等到十一货多起来再来市场淘便宜的海鲜吃。因为按照往年惯例,10月份5-6两鲳鱼只要30元/斤,7-9两带鱼只要8-9元/斤。从目前的上货情况看,东海小黄鱼今年货源比往年偏少,往年都是整车发货到杭州的,今年几乎没来过整车的货。比如去年,一筐30斤的小黄鱼批发价只有300元,现在市场里一筐小黄鱼要卖到至少500元。产能恢复阶段,目前市场每天白天的货源仅恢复到7-8车,凌晨梭子蟹交易区来货恢复到了15-20车。好消息是,现在的梭子蟹比台风之前的个头普遍要大,之前小蟹批发价30元/斤,现在大蟹批发价60元/斤。9月23日,记者跑了趟西门农贸市场,探了探情况。一个摊位上的老板娘说,目前来尝鲜的客人还比较少,“这里比较多吃的是带鱼和小黄鱼吧,来问的人也多点。”谈话间,一位女士挑了几只鲳鱼。“我们家比较喜欢吃鲜货的,鲳鱼打算回去煎一煎吃。”另一侧的摊铺上,老板正熟练地用小刀处理着墨鱼,“都是新鲜货,这个30元一斤,买点回去尝尝?”今年也是海蜇的旺发期,每个海水产摊位上,基本都“标配”有个放着海蜇的白色桶,价格为30元/斤。还有一位海鲜老板告诉记者,现在皮皮虾价格也有所下降,“前段时间还要百来块(一斤),现在六七十(元)就好了。”东海第一网没上大货?专家:有原因,10月以后会好起来据报道,在渔民的传统经验里,台风过后的东海第一网,通常渔获物会比较多,今年的情况却有些出乎意料。在象山石浦港,台风过后东海开渔第一捕,只捕到1000—1500公斤渔获是当天出海渔民遭遇的普遍现状。渔民和吃货们心心念念的东海开渔第一捕,为什么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对此,记者咨询了长期从事东海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从上半年我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监测情况来看,浙江海域出现了两个异常现象:海水温度偏低和海蜇过度繁殖。海蜇属于海洋渔业的特许捕捞资源,集中捕捞时间在夏季七八月份。今年夏天,浙江海域出现了海蜇旺发的情况,海蜇的生长需要摄取大量海洋浮游生物,而浮游生物也是海洋幼鱼的饵料生物。除了由于上游食物链资源的争抢,浙江沿海上半年海温偏低的情况,也会让海洋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发生滞后,渔业资源从外海洄游的时间节点也会相应顺延。虽然八九月浙江陆续开渔后,渔民普遍反馈生产情况不够理想,但海洋渔业专家分析:“随着东海经济鱼类的进一步生长发育,10月以后渔业生产情况将逐渐好转。”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为因素。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破坏,使得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威胁。舟山渔场曾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捕捞量占据全国的近五分之一。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捕捞设备的升级,无节制的捕捞活动严重破坏了整个渔场的生态。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捕捞船队一次就捕获了五万公斤的鱼,这样的行为虽然带来了短期的丰收,却埋下了资源枯竭的隐患。
渔民的困境:收入锐减,生计堪忧
价格暴跌直接导致渔民收入大幅减少。一位渔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带鱼价格太低了,有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我们出海一趟,油钱、人工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这个价格,真的是赚不到钱。”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困境并非短期现象。由于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渔民们的生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位有着30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感叹道:“以前一网下去全是大鱼,现在只能在更远的海域才能有些许收获。有时候出海几天,也捕不到多少鱼。”
政策与行动:多方合力,共护海洋
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和行业组织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恢复渔业生态平衡。
- 禁渔期制度:通过设置合理的禁渔期,让鱼类有时间成长,缓解资源枯竭的压力。
- 生态修复:投放鱼苗和建造鱼礁,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 技术支持:推广人工育苗技术,帮助渔民实现自给自足,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消费者的反应:喜忧参半
对于消费者而言,低价带鱼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在兰州绿色市场,一位正在选购海鲜的市民表示:“带鱼的价格比往年便宜了不少,正好可以多买一些,给家人做几道美味的海鲜大餐。”
然而,也有消费者对低价背后的质量问题表示担忧。在南京雨花客厅的山姆超市,有消费者发现一款冰鲜带鱼的捕捞日期竟然“撞上”台风过境日,引发公众质疑。虽然最终查明是日期标注问题,但也提醒我们,低价背后可能存在质量隐患。
启示与思考
舟山带鱼价格暴跌事件,折射出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渔民的生计,更关乎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管理、技术创新和消费理念的转变,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正如一位老渔民所说:“靠海吃海,也要养海。只有保护好这片海域,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继续享受大海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