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院士揭秘: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鼻咽癌治疗黑科技
马骏院士揭秘: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鼻咽癌治疗黑科技
2024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肿瘤学期刊《癌症细胞》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现行国际通用的鼻咽癌第八版临床分期系统提出修订建议。这一突破性研究基于近万例鼻咽癌患者的大数据分析,不仅有望被新版分期系统采纳,更将为全球鼻咽癌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广东地区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据统计,全球每年约80%的新发鼻咽癌病例来自中国,其中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家机构,2023年就新诊断了6825例鼻咽癌患者。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马骏院士团队基于大数据分析,发现现行的第八版分期系统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诊疗需求。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合作,构建了新的分期模型,将非转移性鼻咽癌定义为Ⅰ-Ⅲ期,转移性鼻咽癌归为Ⅳ期。这一创新性的分期标准,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预后,还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免疫治疗:开启鼻咽癌治疗新纪元
在鼻咽癌治疗领域,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新的标准疗法。2024年5月,马骏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在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放化疗基础上,加用PD-1抗体信迪利单抗,可将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提高10%,复发转移和死亡风险降低41%。这一突破性成果已写入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诊疗指南,并有望被国际指南采纳,开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免疫治疗时代。
放射治疗:从IMRT到质子治疗的跨越
在放射治疗领域,调强放射治疗(IMRT)一直是鼻咽癌治疗的主流技术。然而,随着质子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正在迎来新的突破。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作为国内领先的质子治疗中心,已累计治疗并随访了1151例鼻咽癌患者。数据显示,初治鼻咽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4.6%,明显优于传统光子放疗。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复发性鼻咽癌这一临床难题,该院创新性地采用单纯重离子治疗,将5年生存率从不到30%提升至47%,同时显著降低了治疗相关并发症。
精准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双重驱动
在精准医疗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为鼻咽癌治疗插上科技翅膀。马骏院士团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鼻咽癌肿瘤靶区的精准勾画,大大提升了治疗的精准度和同质化水平。
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则更进一步,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步骤综合放疗工作流程(MSI RT)。这一创新性工作流程将CT扫描、轮廓勾画、计划评估、体内患者特定QA和图像引导光束输送等多个复杂步骤整合为一站式服务,将患者的等待时间从几周缩短至几分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一流程不仅显著提高了治疗效率,还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在鼻咽癌治疗领域,中国学者和医疗机构正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以马骏院士团队为代表的中国研究者,通过持续的科研创新和临床实践,不仅为国内患者带来了福音,更为全球鼻咽癌治疗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免疫治疗、质子治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鼻咽癌这一“中国特色”肿瘤,终将被人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