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口述史:朱仁民的艺术人生与生态修复之路
共和国同龄人口述史:朱仁民的艺术人生与生态修复之路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一群与共和国同龄人,他们的经历,是新中国75年历史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本文讲述了一位出生于1949年的艺术家朱仁民,如何在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用艺术修复生态,为国家和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
朱仁民,1949年1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是浙江大学朱仁民艺术馆馆长、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他的艺术之路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见证了国家从艰苦岁月走向繁荣昌盛的历程。
经历艰苦岁月,展现艺术天赋
朱仁民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他认为“这个世界的人都会画画,都要画画”。他的母亲是潘天寿的大女儿,从小跟随外公和舅舅学习绘画,虽然不是正规的教学,但耳濡目染中培养了他对艺术的热爱。
然而,7岁那年,由于父亲的成分问题,朱仁民一家被下放到舟山,学习的机会中断了。父亲失业,母亲靠每月30块钱的工资养活一家六口。朱仁民从初一开始就在外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打渔、打铁、教书、泳池救生员等。
朱仁民的教育经历仅限于小学到初中阶段,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挖野菜、出苦力,却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
坚韧不拔,战胜人生低谷
1981年底,在创作一幅300米×3米的中国画巨作时,朱仁民从脚手架上摔下,导致瘫痪。这次意外让他的人生陷入低谷,剧团停发了他的工资和福利。为了养病,家人将他安置在普陀山的一处破庙里,那里环境恶劣,蛇鼠出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在那段日子里,朱仁民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包括经书、碑帖、哲学、名人自传等,他逐渐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和动力。他的小舅潘公凯寄来的120元,更是给了他极大的精神支持。
经过3年的努力,朱仁民竟然能够爬行,两年后竟然站了起来,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他常常自嘲地说:“我死了,这个国家就亏大了。”这种狂妄中透露出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时代变迁,艺术创新
养病期间,朱仁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座无名的小岛,他预感自己的命运将与这座岛紧密相连。恢复行走能力后,他游历了十几个国家,第一次看到人类对已破坏环境进行修复的实践,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后,朱仁民将景观设计引入国内,成立了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研究院和专业景观设计公司,开始在中国的河流、沙漠、裸崖中寻找最典型的地貌进行修复工作。他认为,艺术应该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艺术家应该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朱仁民创立了《人类生态修复学》,并建立了心灵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三部分学科构架。他将天马行空的艺术家想象,以极端的人文、自然、生态和实用主义方式建设了一批功能性更大的艺术品。
利在千秋,造福子孙后代
1992年,朱仁民买下了养病时看到的小岛,将其命名为莲花岛,并雕刻了五百罗汉,建了一个艺术广场和纪念馆。他还修复了宁夏的万亩黄沙地,将其变成国家级湿地公园。2008年,他将杭州的臭水沟胜利河变成了全国十大旅游餐饮品牌街之一。2010年,他在普陀山码头前建立了“海上布达拉宫”。
朱仁民的所有工程都是免费做的,资金来源于他的艺术设计研究院和雕塑作品。他的家人中,只有母亲无条件支持他,这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动力。尽管有人认为他的行为不切实际,但朱仁民坚持认为,这些工程是为了给祖国和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遗产。
如今,已经年近80岁的朱仁民仍然奔走在各个项目现场。他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但他仍在为出版自己的书而努力。他对年轻一代的建议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持顽强的奋斗精神,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