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别人没你想的那么糟,社交评分你也懂?
拒绝别人没你想的那么糟,社交评分你也懂?
研究表明,当我们拒绝别人时,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很多人害怕拒绝别人是因为担心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但实际上,这种担忧往往是多余的。
为什么我们害怕拒绝?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解释,不会拒绝,又害怕被人拒绝,在心理学上叫做“被拒敏感”。其产生与文化背景、原生家庭、自卑心理和个人经历都有一定关系。
怕伤面子: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面子,有时会用“忍受”“讨好”的方式保全社交场面的和谐。比如有的人明明不胜酒力,但是为了自己和大家的面子不得不喝,“宁可伤身也不伤感情”。
缺乏安全感:年少时的家庭氛围、父母养育方式会导致一个人畏惧拒绝。比如从小就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的孩子,比较懂事、不愿“找事”;父母管教过于严厉,孩子在打压环境下长大,不敢说不;父母陪伴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会为了讨好他人而服从,不敢拒绝。
自卑心理:不会拒绝他人的人,通常人际敏感度较高。他们在社交情境中过度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倾向于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不愿被排斥,因此不会说出消极话语。
社交评分:你也在评价别人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被评价的对象,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互相评分。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由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杰费尔(Henri Tajfel)和约翰·特纳(John Turner)于1970年代提出,旨在解释个体的自我概念是如何受到他们所属的群体的影响。
社会分类: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我们”和“他们”),以简化和组织他们的社会世界。
社会认同:这是指个体通过归属某个社会群体而获得的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群体(内群体)和他人的群体(外群体)。
这种相互评价的机制意味着,你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评价。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让我们在社交中更加平等。
如何优雅地说“不”
既然拒绝并没有那么可怕,那么如何才能既不伤害感情,又能坚定地说“不”呢?以下是几个实用的技巧:
表示感谢:比如“谢谢你在需要帮忙的时候想到我”,表示你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来说很重要,也很珍惜这份关系,为之后拒绝又不伤害感情做好积极铺垫。
说明困难:如“目前经济上有些状况”“力有不逮”“暂时没有时间”“有其他活动”等,尽量详尽说明难处,让对方觉得你慎重考虑过,不是硬邦邦地拒绝。
提供选项:比如“其他方面有需要的话,我看是否能帮上忙”,可作为拒绝的心理弥补。
建立健康的社交心态
能在社交中勇敢说“不”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不论是拒绝别人,还是接受别人的拒绝,都需要自信和勇气。建议有这方面障碍的人,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结,比如放弃讨好他人,不以别人赞美与否来评定自己的价值,不必总是对他人有亏欠心理等。
其次是树立边界感,认清自己只是协助者的角色,不用过度参与也不必背上全责,量力而行、提出建设性建议即可。最后要学会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如果自己不开心或牺牲过多精力,这个助人经验就是不愉快的,助人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该拒绝就拒绝。
记住,拒绝不是终点,而是重新认识自我、调整方向的开始。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