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千年古迹与文化遗存见证京西第一府辉煌
宣化古城:千年古迹与文化遗存见证京西第一府辉煌
宣化古城,这座被誉为“京西第一府”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到明清时期的边防重镇,再到如今的历史文化名城,宣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宣化古城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北靠泰顶山,南临洋河水,是镶嵌在阴山山脉东段山间盆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宣化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宣化古城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周初,当时还是北方游牧部族的放牧地带。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击破东胡,拓地1000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等郡,宣化区地属上谷郡。此后,宣化历经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其行政建制和隶属关系也多次更迭。
主要景点
博物馆:千年古城的历史见证
宣化博物馆位于市中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三进四合院,这里曾是察哈尔民主政府的办公场所,也是省保单位。一、三进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明清风格的灰色建筑,典雅古朴。中院与博物馆旁边的天主教堂建同建于1902年,属哥特式风格,别具特色。
宣化博物馆以“千年古城铸辉煌”为主题,采用通史展的方式展现了从远古到当代,不同历史时期古城宣化的历史沿革、风云人物、出土文物和发展变化。其中,新石器晚期的陶制人形双耳壶、战国贵族墓中的青铜提梁壶、辽代三彩六出口折沿盆等文物,都是馆内的镇馆之宝。
钟鼓楼:古城的时空印记
在宣化古城繁华的南北中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是拱级楼、镇朔楼、清远楼。现存的宣化古城是明朝在元朝基础上展筑而成,边长六华里另十三步,周长二十四华里有余,设有七座城门。
清远楼,即钟楼,因楼上悬挂万斤铜钟,钟声清远而得名。始建于公元1482年,虽历经沧桑,依旧雄浑壮丽,风姿不减当年,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
镇朔楼,即鼓楼,始建于公元1440年,鼓楼之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神京屛翰”匾额,凸显了宣化古城的历史地位。
葡萄园:千年传承的甜蜜记忆
宣化牛奶葡萄已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独特的“莲花架”更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中秋节前后,来到宣化一定要到“观后村”的古葡萄园看一看,品一品那果中佳品。摸一摸“京西第一老藤”,据说已有700年的历史了,恋人们在此合影,终将恩爱有加,天长地久。
宣化葡萄的一大特点是她长在古城里,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葡萄长在田野里,那不稀奇。葡萄长在古城里,那就是奇迹;城里有了高楼,那不稀奇。城里有了葡萄,那才是奇迹!古老的葡萄藤下,有你我的身影,我们的心中有葡萄的甜蜜”。宣化传统葡萄园已被农业部命名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辽壁画:千年艺术的瑰宝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分为两个区域,一区为张世卿家族墓群,二区是契丹贵族墓,是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墓室的壁画可谓栩栩如生,体现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张世卿墓室穹顶上的天文图,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星宿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星座)绘于一图并一一对照,实属罕见,此图的照片在国家博物馆有展出,但还是现场看得真切。茶道图、散乐图、出行图、备经图,反映了辽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整个墓群壁画有四百余平方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寺庙:多元文化的交融
宣化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因此,宣化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地区。老人们常说,宣化城曾国有过“七十二座桥、七十二座庙”现存的就有鼓楼旁边的“时恩寺”,这座寺庙建于明成化六年,是单檐庑殿顶建筑,等级很高,也是一处国宝。“时恩寺”的匾额是由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亲笔题写。位于庙底街的清真南大寺,建于明永乐初年,与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包头的大清真寺并称华北三大寺,该寺嘉靖二年《重修礼拜寺记》碑,是我国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伊斯兰教五大基本功修的第一通汉文碑,非常珍贵。宣化宾馆对面有座百年天主教堂,按院街有座基督教福音堂,豆腐市街有座“立化寺塔”,相传日本佛教日莲宗的创始人日莲大师的弟子----日持上人于公元1297年来到元朝的宣德府(今宣化城),在此弘法七载,圆寂后火化时火中站立,被尊为“立化祖师”,常有日本人来此拜祭。
万柳园:古城的绿色屏障
一出宣化的西门---大新门向右一转,就是万柳公园了。直隶总督方观承,兼理河道时,为治理沙害,在此广植柳树,终成气候。漫步在公园之内,一边是威武的古城墙,一边是碧绿的万柳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