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制片人:科幻电影如何点燃全民科学热情?
《流浪地球2》制片人:科幻电影如何点燃全民科学热情?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6月14日拉开帷幕,本届电影节继续设置科幻电影周,聚焦"人工智能+电影",汇聚国内外科幻电影人、科幻作家、科学家等科幻造梦者,打造一场属于未来的光影盛会。
作为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发起人,王姝长期从事科学传播的相关研究,擅长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她开创性地将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与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比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80年代末,好莱坞科幻电影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此时恰逢美国公民科学素养比例首次超过10%。随着《流浪地球》上映,2019年甚至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例突破10%,随后,国内出现《独行月球》《三体》《流浪地球》等多部优秀科幻影视作品。
科幻电影的爆发与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密切相关
王姝认为,具备基础科学知识的人数增多,意味着能理解和接受科幻电影的群体也在壮大。2023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4.14%,她有一个积极的预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的科幻电影作品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可观的提升。
一部科幻电影可以带热一个领域
2014年,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中国大陆取得不错的成绩,收获了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王姝曾与这部电影的编剧及监制基普·索恩对话,他也是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兴奋地告诉王姝,做为一名研究黑洞和引力波的物理学家,他一直希望让别人了解自己在研究什么,而《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做到了。
这部电影不仅引发了观众对研究领域的兴趣,科研人员竟也从中受益。王姝在举例时提到:《星际穿越》背后的科学顾问团队在和创作团队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在完成电影咨询的同时还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
原来,一部好的科幻电影最终实现的是一场双向奔赴,不仅可以让观众借由电影关注到某个学科领域,还可以反向影响、启发、鼓励到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助力他们获得更多的支持。
例如,《流浪地球2》启发观众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多思考,许多孩子更是在观影之后梦想着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作为“国内最懂航天的科学制片人”,王姝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让更多的科技前沿、科学工程、科研群体获得关注、理解、尊重和信任。
科学家不是一个刻板木讷的群体
这是《流浪地球2》发布的预告片中十分有趣的一个片段,其中科学家“聪明绝顶”但十分木讷不善言辞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大众对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但这个片段最终从正片中删除了,王姝解释说,因为幕后的科学顾问团不同意,“我们的同事们可不是这样子的!”
许多人认为科学家是严谨但刻板的,是专注且木讷的。然而真实生活中的他们更可能是智商、情商都很高,那些在科研方面表现优秀的人,往往有着非常厉害的洞察力。他们不再衣衫褴褛,但会气宇轩昂;他们未必不善言辞,但却选择谨言慎行;他们的脑海里有着最遥远的宇宙、最远古的大陆、最神秘的海底、最精微的粒子……
科影融合2.0的目标,是借助电影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塑造可信任的科学家形象。让更多真实的科学家形象出现在银幕上,是王姝和她的伙伴们正在默默努力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