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科举制度:古代版“高考”有多卷?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02: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科举制度:古代版“高考”有多卷?

“内卷”这个词,最近几年在我们这届考生中可是火得一塌糊涂。每天熬夜刷题,周末补习班连轴转,生怕被别人甩在后面。但你知道吗?在古代,有一场考试比我们现代的高考还要“卷”,那就是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看看那时候的“高考”到底有多“卷”!

01

从隋朝到清朝:一场持续1300年的“高考改革”

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杨坚看不惯九品中正制的腐败,决定用考试来选拔官员。到了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了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太宗增设了考试科目,武则天更是开创了殿试制度,让皇帝亲自面试考生。到了宋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试程序更加严格,还实行了锁院制和别头试,防止作弊。

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出现在明朝。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答题。这种“标准化考试”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才被正式废除。

02

四级考试,层层选拔:古代版“高考”的残酷淘汰制

古代科举考试可不是我们现代的一次性考试,而是要经过四级考试的层层选拔,堪比现代的“升级打怪”。

第一级是院试,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考生被称为“童生”,通过考试才能成为秀才。别以为秀才好考,要知道,秀才不仅见了县长可以不跪,还能免除徭役,这可是古代的“铁饭碗”啊!

第二级是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份,所以也叫“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如果你以为举人就很高了,那可就错了,这仅仅是开始。

第三级是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份举行,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是举人,录取名额大约300人左右。考中者称为贡生,会试的第一名是“会元”。

最后一级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考生回答情况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03

考试内容比现代高考还“卷”:不仅要背书,还要会写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内容可比现代高考要“卷”得多。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会写八股文。八股文可不是随随便便写写就行的,它有严格的格式要求: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缺一不可。

除了八股文,考生还要精通“五经”:《易》《书》《诗》《礼》《春秋》。这些经典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背下来的,很多内容佶屈聱牙,难懂又难背。难怪古代考生要“头悬梁,锥刺股”了!

04

古代考生的“内卷”日常:比你想象的还要艰苦

古代考生的备考经历,绝对会让你对“内卷”这个词有新的认识。他们没有空调风扇,没有营养餐,甚至很多人连个像样的书房都没有。但他们有的是毅力和决心。

古代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各经的难度和录取人数。比如《诗经》和《周易》因为字数少、内容相对简单,选择的人就多。而《春秋左传》和《礼记》因为字数多、难度大,选择的人就少。这种“选专业”的策略,是不是和我们现在填报志愿时考虑学校录取分数线有点像?

05

科举VS高考:到底谁更“卷”?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到底谁更“卷”呢?让我们来做个对比:

  • 考试内容:科举主要考文学修养和经典熟悉度,现代高考则文理分科,科目多样。
  • 目的:科举直接选官,高考则是高校招生。
  • 考试流程:科举要经过六级考试,层层选拔;高考则相对简单。
  • 录取率:以2021年为例,全国本科录取率约为41.1%,而古代科举的录取率远低于此。
  • 学习环境:古代考生条件艰苦,现代学生则有优越的学习环境。

从这些对比来看,古代科举的“内卷”程度绝对不亚于现代高考。但无论是古代科举还是现代高考,都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们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当你觉得高考压力大的时候,想想古代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考生们,也许就会觉得,我们的“内卷”也不过如此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