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力量:如何提升你的幸福感?
感恩的力量:如何提升你的幸福感?
罗伯特·爱蒙斯教授在加州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记录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事物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幸福指数。
在这项为期十周的研究中,参与者被分为三组,每组的任务是日常记录不同性质的事件。第一组记录令他们感激的事件,第二组记录让他们不快的事件,而第三组则记录日常生活中中性的事件。研究结果显示,记录感恩事项的第一组学生的幸福指数比其他两组高出25%。
这一发现强调了感恩的重要性,表明认识到并感激生活中的积极方面能够促进幸福感。这种感恩的心态,独立于外界条件和结果,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保持积极的视角。
在近期阅读《感恩日记》一书后,我深受主人公米歇尔的生活经历的启发。米歇尔,一位年过半百的前平面模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模特工作机会逐渐减少,最终选择退休。本以为退休生活会充满惬意和享受,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面对镜子中日渐增长的皱纹、家中厨房的杂乱无章以及与年轻一代的观念冲突,米歇尔开始变得焦虑和烦躁,这些负面情绪甚至影响了她的睡眠质量。
在感到无助时,米歇尔选择了上网寻求解决方案。她被建议每天撰写一篇感恩日记,以此改善睡眠。令人意外的是,仅仅坚持了一周,米歇尔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所好转。
她在日记中反思到,尽管岁月留下了痕迹,但能够健康而尊严地步入老年也是一种幸福;尽管丈夫在家务事上显得笨拙,但他每日准备早餐的行为却是爱的表现;尽管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叛逆,但他们并未给她带来额外的麻烦。
在感知生活中的美好时,个体将减少抱怨与不满。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埃蒙斯博士的研究,感恩并不要求经历重大的积极事件,而是通过重新解读个人经历来获取爱和力量。
即便是不顺的日子也藏有喜悦的元素,如家庭的支持、伴侣的陪伴以及他人的认可等。不幸常源自持续的抱怨,而幸福则源于感恩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是挑剔和不满,那么他的生活可能会被负面情绪所笼罩。相反,培养感恩的心态能让人们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温暖和善意,从而对生活充满热情。
知名媒体人金惟纯曾高度评价企业家稻盛和夫,认为他的事业成功主要归功于其感恩的心态。
金惟纯强调,感恩是幸福生活的关键要素和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
迈克尔,一位成功的地产商,曾在交易所担任低级别职员时,遇到了严厉的主管。这位主管以暴躁著称,经常无故训斥新人,导致他们情绪低落和自我怀疑。尽管同事们反应不一,但迈克尔总是保持冷静和专注工作。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坦诚表示对主管的感激,认为没有主管的苛刻要求,他不会对自己有如此高的期望。
这一态度得到了主管的认可,并开始着力培养迈克尔。通过感恩的态度,迈克尔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积极学习、拓展人脉,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年后,他成功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并在其著作《房地产交易商的晨间奇迹》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态度是决定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当遇到职业道路上的挫折与不公时,应将其看作是提升能力和心智成熟的机遇。保持积极的心态,专注于自己的收获而非损失,有助于在职场中维持稳定的发展。
刘墉在其著作《人生百忌》中强调了从正面思考的重要性。例如,他提到一位投资界的朋友,尽管在不佳的市场环境下损失了五百万,但该朋友并未沉溺于失败,反而感激情况没有更糟;另一位夫人不慎破坏了珍贵的家传玉镯,也选择了接受现实并继续前行。这些例子说明了即使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个人复原力和未来成功的重要性。
在一段社交场合中,一位女士遭遇了不幸:她的玉镯意外断裂。尽管周围的人试图安慰她,她却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此事,认为玉镯的碎裂替她挡去了潜在的灾难。
另一个场合发生在餐厅,刘墉目睹了一幕:一位顾客不小心打翻了自己新点的红酒。面对这一小插曲,这位顾客并未表现出不悦,反而庆幸杯中还留有少量酒液,并继续享用了他的午餐。这使刘墉深思,认识到人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而非抱怨失去的。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挑战和挫折,但能够感恩的人往往能从困境中发现机遇。华勒思曾言,感恩是连接个人与内心力量的桥梁。通过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问题,每一个障碍都可以视为成长的契机,每一次遗憾都是对个体的一种保护。
感恩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转变视角的机会,使得即便是最大的困难也不能轻易压垮一个人。对于媒体人帅建翔而言,他初入行时面临的批评与质疑,也是其职业生涯中重要的成长点。
在社交媒体上,帅建翔先生曾因他人的不当评论感到极度不满,他以激烈的方式回应或删除帖子。然而,这种反应反而激发了更广泛的攻击。那段时间,他深感挫败,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并回避社交互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帅建翔先生对这段经历有了新的认识,他现在表示后悔当初的冲动行为。他认识到,如果当时能冷静思考,就会意识到应该感谢那些批评者。他们的存在让他明白,要么改善自身缺陷,要么更加珍惜那些真正关心他的人。
我们经常发现,人际关系是许多烦恼的根源。无论是与家人的小争执、与同事的矛盾、与朋友的纠纷,还是在网络上遇到的无端争议,这些都是常见的人际挑战。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这些矛盾,烦恼只会不断累积。但若学会感恩,这些来自他人的不快可以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营养。
批评你的人可能提供了激励,而那些对你不利的人则可能带给你宝贵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你遇到的人都可能在教导你一些重要的人生课题。
在探讨个体对生活态度的影响时,理解到所有事物本身并无固有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和评价。专注于负面因素只会导致不快,而积极看待他人的正面特质,则能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以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的生活哲学为例,他尽管自出生便面临严峻的身体挑战,并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但他却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乐观精神。当被询问如何做到时,他表示自己始终持有一颗感恩的心。尽管身体受限,他感激于父母和师长的爱与支持;虽然历经战乱,他庆幸自己幸存下来;他的外貌平凡,但深感妻子的深情厚谊;即使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他也觉得自己受到了自然的恩赐,得以欣赏世间美好。
这种生活态度与宋代文人苏轼相似,后者即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并赞美自然之美,写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佳句。这表明,当我们心怀感激之情,生活中的一切将给予我们滋养、支持和治愈。
埃克哈特这位哲学家曾经向世人强调,感恩的表达可以简单到只需三个字:“感谢你”。频繁地使用这个词组,人们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其背后的强大力量。
面对生活的连绵挑战,我们常常尝试各种策略来应对。然而,最终我们认识到,真正能够带来救赎的,是那颗充满感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