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年轻人如何应对?
压岁钱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年轻人如何应对?
春节前夕,一则“广西百色倡议压岁钱不超20元”的新闻引发热议。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求全国推广”,更有浙江、福建等地的网友吐槽“每年春节都要为红包‘大出血’”。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压岁钱攀比现象的日益严重,以及许多年轻人面临的经济困境。
压岁钱攀比:年轻人的新焦虑
“为什么压岁钱越涨越高?”“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痛”“压岁钱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春节期间,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的讨论屡见不鲜。压岁钱,这个原本承载着长辈祝福的传统习俗,正逐渐演变成年轻人的新负担。
27岁的王小姐来自浙江余姚农村,她算了一笔账:自己家这边要给7个孩子压岁钱,老公家那边要给5个孩子,按照每人600元的标准,光给亲戚孩子的压岁钱就要7200元。“我小的时候长辈基本都给200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200元都拿不出手了,最低600元,动辄上千,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压力很大,更别说村里的老人了。”
年过七旬的周伯也感叹,他给孙辈的压岁钱,已经从最初的20元涨到了现在的100元、200元。自己主要靠种地为生,发压岁钱成了最大的开销,尤其是面对近20个孙子、外孙女和侄孙。
攀比背后:面子与虚荣的双重压力
压岁钱为何会变成一场“无声的攀比”?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这与中国人传统的“面子文化”密切相关。“大家心照不宣都这么做,你不做的话就显得不合群。”同时,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攀比心理。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压岁钱的数额似乎成了衡量亲情和友情的唯一标准。“不给不行,给少了又怕被议论”,这种矛盾心理让许多人感到左右为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韩国,过年时平均每人也要花费约2800元人民币发压岁钱。不同的是,韩国人习惯用白色信封装压岁钱,而中国人则偏爱红色。
打破僵局:年轻人的新尝试
面对压岁钱带来的压力,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新的解决方案。重庆的晓菲就和同辈的兄弟姐妹约定,今年只给孩子发50元的小额红包。“图个热闹喜庆就好,这样大人没那么大压力,小孩儿收到红包也都高兴。”
王雨欣则提出了一个更长远的设想:如果到下一辈,她希望和同辈的亲人们商量取消互发压岁钱,或者大幅降低额度。“以前的传统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给个压岁钱讨个喜。希望能推行一下量力而行,给还是要给的,不能让孩子们失去压岁钱的快乐。红包金额少一些,又没压力,又喜庆,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建议:回归本真,量力而行
专家普遍认为,压岁钱应该回归其本意——传递祝福和关爱,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王忠武教授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倡导性规范,形成软约束,同时通过舆论和社会力量对不合理行为进行劝导,倡导适度、适可而止。
在广东等地,“派利是”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在一些地方,压岁甚至不必用钱,压岁书、压岁小礼物等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结语:让压岁钱回归祝福本真
压岁钱的本意是美好的,它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如果陷入攀比,就失去了压岁钱的意义,不是压岁钱了。”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压岁钱回归其本真,让它成为传递祝福的载体,而非负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这份传统习俗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真情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