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崇祯帝为何痛下杀手: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梦碎

创作时间:
2025-01-21 16:56: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崇祯帝为何痛下杀手:袁崇焕的“五年平辽”梦碎

1630年三月十六日,北京城内一片肃杀。崇祯皇帝在乾清宫暖阁召见内阁辅臣等大臣,商议处理袁崇焕问题。随后又在平台召见内阁、五府六部以及大明的所有调查机构,共同商议对袁崇焕的处决事宜。在几百名大臣都低头不语后,崇祯正式宣布对袁崇焕的最终处理决定:“依律磔之!”——最残酷的剐刑,将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来,最终受刑者在极大痛苦下渐渐死去。

这一切的开端,要追溯到几年前的那个午后。崇祯帝召见袁崇焕,询问平复辽东之策。袁崇焕回答:“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崇祯帝听后大喜,说:“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

然而,这看似豪迈的承诺,却为袁崇焕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丢掉了山海关外绝大部分城池,只剩下锦州、宁远、松山等几个孤零零的据点。袁崇焕的“五年平辽”计划,虽然展现了决心和信心,但也暴露了他对形势的过度乐观。

在随后的几年里,袁崇焕在辽东战场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坚守宁远,多次击退后金的进攻。然而,“五年平辽”的承诺如同一把双刃剑,既给了他权力,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皇太极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离间计。他散布谣言,说袁崇焕与后金密约,故意引建州兵入内地。这些谣言在战事不利的背景下迅速发酵,让本就多疑的崇祯帝逐渐产生了怀疑。

1629年,“乙巳之变”爆发。袁崇焕在河西务与手下商议前往北京进行弹压。副总兵周文郁反对说:“大兵宜迎击敌军,不宜入都。”但袁崇焕坚持认为“君父有难,顾不了这些,倘能济事虽死无憾。”结果,他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不仅让后金兵深入内地,还引发了舆论的一致谴责。

当袁崇焕穿着青衣戴着小帽进宫时,他已经做好了被处理的准备。见到朝臣,他极力形容敌军势不可挡,希望由朝臣提出城下之盟。然而,崇祯帝早已深信袁崇焕投靠皇太极。他表面上做出殷勤的慰问样子,还将自己的貂裘大衣脱下来给袁崇焕披上,但当袁崇焕提出将部队引进德胜门修整时,崇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紧接着,崇祯对京城安全进行布防,防止意外发生,在全部做好准备后,再次宣召袁崇焕。见到袁崇焕,崇祯突然变脸:“着锦衣拿掷殿下!”锦衣卫蜂拥而上,将袁崇焕朝服脱去,押解到西长安门外的锦衣卫大堂,着手进行审讯。

袁崇焕的心腹爱将祖大寿在旁目睹自己最敬仰的督帅被抓,大为惊愕,以至于吓得浑身发抖。一旁的大学士成基命看到祖大寿的状况,立即磕头请崇祯慎重,并说:“敌在城下,非他时可比”。有的辅臣劝谏,对崇祯晓之以理:“临敌换将,兵家所忌”,崇祯却下了铁心说“势已至此,不得不然”。

虽然袁崇焕给前方祖大寿写信叫他要顾全大局为朝廷卖命,崇祯也一度说出“守辽非蛮子(袁崇焕)不可”的话后,可是在山东道御史等人的极力怂恿下,最终将其定性为“大言五年成功,卖国欺君,秦桧莫过”。终于又激怒了崇祯,于是下令将袁崇焕处死。从本质上来讲,袁崇焕如不在崇祯面前夸下海口,以及不诛杀毛文龙,从了解崇祯性格多疑弱点上证明自己的忠心,或许历史将不会被改写。袁崇焕死后,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到福建,家财没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并感叹:“当初,袁崇焕妄杀毛文龙,最后崇祯又误杀袁崇焕,自此边事更无人可用,明亡的征兆已经决定下来。”

这段历史,不仅是袁崇焕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末年政治生态的缩影。崇祯帝的多疑与冲动,袁崇焕的自负与失误,皇太极的狡猾与狠毒,共同编织了一出令人唏嘘的历史剧。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车轮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个人的命运,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如此渺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