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生活小贴士:掌握这4点,身体会更健康
冬季生活小贴士:掌握这4点,身体会更健康
冬季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节,正确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抵御寒冷,还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本文从保暖、饮食、睡眠和运动四个方面,为您详细介绍了冬季养生的关键要点,让您在寒冷的季节里也能保持健康活力。
一、头、脚、背是保暖重点
中医里,头被称之为“诸阳之会”。研究表明,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温度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占60%。
此外,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容易出现头痛头晕症状,诱发脑血管疾病,对脑血管病人来说,冬季要更加注意头部保暖。
孙思邈曾提出“足下暖”的见解。他认为,腿脚受寒,势必会影响人的内脏,引起胃痛等疾病。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脚暖则全身暖。
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因此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晚间临睡前以热水泡脚,可保持末梢血液循环良好,利于保健。
早在魏晋时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就在《抱朴子》中提出了“背宜常暖”的主张。现代中医也研究证实,人体背部和脚部有许多穴位,是内外环境的通道,寒冷刺激可通过这些穴位影响肌肉、骨骼和内脏的功能,危害健康。
保持背部温暖,不仅可以固肾强腰、提高抗邪能力,而且可防旧病复发和加重。尤其是老年人,冬季最好增添一件背心,保温隔寒。
二、去寒就温,适当进补
要做好胃肠的保暖工作,特别是体虚、身体较差的人群,少吃寒凉食物。另外想要达到暖胃功效,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量加入一些胡椒或生姜,能够起到暖胃、保健脾胃功效。
远离辛辣的食物,在中国古代医书中,就有“冬不食姜,秋不食姜”的说法,意为秋冬季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大葱及酒等,尤其是生姜。
因为这些食物属于热性食物,在干燥的秋冬季,食后很容易刺激肠胃,导致上火伤肺。
适当多吃热量高的食物,如瘦肉、家禽、蛋、鱼、牛奶、豆制品等。因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可提高人体对低温的耐受力。
早晨喝一碗热粥,也可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冬季是饮食补养的最好季节,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作为产热高和温热性的食物,主要有羊肉、狗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
为使“阴平阳秘”,冬季还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黑色食品”能益肾强身,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黑菇、乌骨鸡、海带、紫菜等,冬天食用正合时宜。
另外,不少坚果如核桃、板栗、花生、松子、榛子等,均具有补养“脑体”的功效,
三、睡眠充足,养护阳气
睡眠很重要,《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每当冬季来临,昼渐短,夜渐长,水寒成冰,树木落叶,动物冬眠,都是生机闭藏的外在表现。
此时阳气潜伏,阴气逐渐盛极,人也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人体阳气。一天之中,清晨是阳气开始生发的时间,最理想的状态是待日出之后再起床。
现代医学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四、冬季运动需谨慎
冬季运动可增强抗寒性,坚持户外运动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大有裨益,但同时也需要掌握以下几点冬季运动知识。
大风不能锻炼身体,冬天最好不要在大风天气里锻炼。寒风刺骨,更能致冷,人在寒风中,基础代谢率会增加10%—20%。
增加运动量,其产热也主要用来御寒,很难达到健身的效果。此外,在寒冷的环境下进行健身锻炼,由于各关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容易造成损伤,也违背了健身、娱乐的原则。
感冒时不外出运动,人患感冒,疲劳乏力,如有发热,更会加重体能消耗。在运动过程中,增加代谢,不仅不利于感冒的康复,而且会使病程延长或加重。
另外,人患感冒时免疫系统处于应激状态,运动使肌肉的应激加速,加重免疫系统的疲劳,降低肌肉的抵抗力。
锻炼注意避开雾霾天气,严重的雾、霾会对呼吸道粘膜造成损害,降低其屏障和防御作用。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都会乘虚而入,产生肺部疾病。雾气大、霾重的天气,最好呆在家里做些室内运动。